河南戏剧曲艺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戏剧曲艺 > 经典剧目 > 豫剧 >

《朝阳沟》

时间:2009-09-12 16:50来源:互联网 作者: 点击:

《朝阳沟》这是一部成功描写农村生活的喜剧,它围绕银环下乡落户劳动一事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银环、栓保娘、银环妈等人物形象,尖锐批评了轻视农业劳动的错误思想,并反映了

 


 

 

  《朝阳沟》这是一部成功描写农村生活的喜剧,它围绕银环下乡落户劳动一事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银环、栓保娘、银环妈等人物形象,尖锐批评了轻视农业劳动的错误思想,并反映了50年代末期北方农村的新风貌。艺术上质朴、自然、乡土气息浓厚;较好地将戏曲化和文学性揉和在一起,戏剧语言富于音乐性和内在的节奏。毫无疑问,《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
  
  豫剧《朝阳沟》剧情简介:
  
  栓保和银环同窗三载,有了浓厚的感情。栓保是生长在农村的青年,他决心响应党提出的青年学生要走向农业第一线。而银环从小生活在城市,缺乏劳动经验,她也想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但下不了决心,加上她母亲的阻碍,因此犹豫徘徊。经过栓保再三动员和同学们的帮助,几经思想波折后,银环终于下定决心跟栓保一起,到朝阳沟参加劳动,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农业建设。
  
  该剧的评价:
  
  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作者杨兰春。1958年由河南豫剧院三团首演于郑州。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朝阳沟》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都移植、演出过本剧。
  
  《朝阳沟》五十年传奇
  
  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朝阳沟》用了7天时间就排演成功。它先后因切合“大跃进”建设农村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从而广泛流传。“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优美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唱词,将一代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干事业的激情点燃,让农民为“一不愁吃来二不愁喝”而鼓足干劲。在50年后的今天,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份数亿老百姓仍然耳熟能详,而它无可争辩地成为中国戏曲的一个里程碑。8岁的孔莹已经惟妙惟肖地表演《朝阳沟》5年,她或许仍然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而比她年长的人们又了解多少?评论家黎明曾撰文说,《朝阳沟》就是供农民享用的“梦幻童话剧”。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豫剧三团合作将《朝阳沟》搬上银幕,梳着大辫子的银环和帅气的拴保成为知识青年的“梦中情人”和楷模。持续的阶级斗争和羸弱的国民经济,让他们在城市没有就业机会而上山下乡时,多了一丝浪漫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