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剧曲艺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戏剧曲艺 > 戏剧文物 >

偃师出土的宋墓杂剧雕砖

时间:2009-09-05 17:35来源:互联网 作者: 点击: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清末民初在偃师发现的宋代仕女画像砖和北宋末期汴京勾栏中著名杂剧女艺人丁都赛形象的砖雕一块,后被江南定海方若收藏。清代兴盛金石考古之学,士大夫视戏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清末民初在偃师发现的宋代仕女画像砖和北宋末期汴京勾栏中著名杂剧女艺人丁都赛形象的砖雕一块,后被江南定海方若收藏。清代兴盛金石考古之学,士大夫视戏曲为“小道”、“末技”,一些收藏家如定海方氏,虽藏有宋戏曲文物,由于缺乏对它们的了解与认识,一向未见著录。直至50年代戏曲文物的成批发现,才出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1958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偃师县酒流沟水库西岸(今属偃师市李村镇)发掘一座宋墓。顶部已塌毁,墓室平面长方形,仿木结构,四角有砖柱,上设斗拱,东西壁雕刻有板门与直棂窗。墓室北壁下部并排镶嵌的6块人物画像砖,是宋杂剧的演出图像。从砖面大小与画像内容看,又分为左右两组。一组是脍、司炉和抱经瓶的侍女,这是供墓主人使役的女婢;另一组为3块杂剧砖雕,上有5个杂剧演员的形象,是供墓主人享乐的。80年代,全国范围内兴起对“中国戏曲志”的大规模编纂和研究,偃师出土的北宋杂剧砖雕,成为戏曲史工作者的珍宝,被专家们认为是中国戏曲文物中最有实证价值的文物资料。

       要了解偃师出土宋墓杂剧砖雕的价值,必须了解宋杂剧的产生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位置。中国戏曲,是一种歌舞相兼、科白俱全、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艺术样式,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国戏曲的发展,自先秦至隋唐五代,有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戏曲真正形成是北宋,完善于金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杂剧形成的核心区域是北宋都城汴京。宋朝的开国者赵匡胤、赵光义在灭十国的过程中,陆续将各国乐工、优人搜刮到汴京,建立了宫廷杂剧演出的专门机构。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之初,害怕将领们也学他“黄袍加身”,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戏剧性政治措施,奠定了两宋君主“守内虚外”、“重于安内,疏于攘外”的基本国策。宋太祖曾对石守信等功臣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歌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由于这种政治需要。宋室帝王在引导追求声色犬马享乐倾向时,表现出“以身作则”的热情,富有艺术气质的不少:“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宋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词。末尝宣布于外;宋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宋史.乐志》)。宋微宗更是雅好花石。擅长丹青。他收藏文物极多,宣和时使人编撰《宣和博古图》、《古铜器图谱》《宣和画谱》(凡231家。6396件)和《宣和书谱》。宋微宗政和七年。殿前随从高俅。以蹴鞠为微宗所喜,有殿前都指挥使升为太尉,成了殿帅。北宋帝王们酷爱玩乐,虽给一个时代带来了巨大灾难,却也推动了艺术的繁荣。上层统治者及城乡富豪,生前纵情玩乐,死后也要追求阴世享受。北宋时期的墓葬,演变成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中装饰的戏曲砖雕,做法是将戏曲作场的情景,绘图,模勒,制为雕砖,于修砌墓室时镶嵌入墓壁,使之既成为整个墓室截稿的组成部分,又成为厅堂之中戏曲演出场面的象征性装饰。

     从雕造工艺看,多依据画范进行平面浅浮雕,即以画范为模,在砖胚上压出人物形象粗胎,然后在略凸出于浅地的人物轮廓上以刀具作阴线剔刻,其刀法纯熟,线条流畅,均为前代所不及。这就是偃师出土的宋墓杂剧砖雕的时代背景。偃师出土的宋墓杂剧砖雕,最有价值的是“丁都赛”雕砖。这块雕砖的出土,使人们得以一睹这位900年前著名杂剧表演艺术家的风采。这块雕砖是我国戏曲史上迄今所知第一位有形象传世的女艺人,也是中国古代戏曲演员演出活动文物中发现的时代最早、具有生动表演动作形态的实物和可贵的形象资料。“丁都赛”雕砖,高28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四周边缘尚存斧凿刀削痕迹,砖面土绣裹结,斑剥古朴,色呈青灰,砖质坚实,系一种特为烧制以供雕刻的土砖。砖上平面浮雕人物全身图像,右上角浮雕正楷书写“丁都赛”3字,作长方印章式样。人像体态绰约多姿,服饰衣褶清晰,面部细线勾勒,眼眉点染传神。显系出自名师画样精雕巧刻而成。从绘画与雕刻的艺术水平来说,亦堪称精品。与此砖同时出土的尚有4块雕砖,均比丁都赛砖略大,长约36厘米,宽约11厘米,上刻浮雕仕女像,亦系全身图像,分别作切脍厨炊之状,砖质色纹与丁都赛砖相近。这4块仕女像雕砖大小相同,对称形砖在出土后散失或被盗墓者损毁。丁都赛是北宋时著名的杂剧艺人。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花录》一书著录其名。该书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中记载;三月季春,皇帝出游,先在汴京城顺天门外金明池临水殿观看水军“争标”表演,然后于池南宝津楼上观看诸军在楼下演出百戏。先演出扑旗子、七条刀登节目,随后时杂剧演出: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这段记载,除著录了丁都赛之外,还有萧住儿等5位杂剧艺人。除此之外,“后来者不足数”,可见丁都赛等6位杂剧艺人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戏曲界的著名演员,而且是宫廷中的御用班子,足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丁都赛的表演艺术具有很高的水平,是北宋末年杂剧艺术的后起之秀,比薛子大、薛子小和杨总惜的年龄要小,却是享有盛名的以为杂剧演员。

    《东京梦花华录》成书于南宋初期的绍兴十七年(1147),内容有追写北宋的都城汴梁游艺事,所记大多是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的情况。丁都赛所艺术活动最盛时,当在宋微宗政和至宣和(1111-1125)之间。雕砖上丁都赛的穿着和服饰,是内着抹领,外罩紧袖窄衫,开叉及腰,系带,紧裤及袜,足穿靴子。上身汉式,下身契丹式,腰系巾帕,背插团扇,似有耳环,当时个杂剧女演员的装束。丁都赛头戴“诨裹”(艺人特有的帽子,是一种囊形毡帽),上插花枝。这即使民族习俗,又标明朝廷的赏赐,说明了宋杂剧具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的定型化,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阶段的历史见证。偃师酒流沟宋墓3块杂剧雕砖比丁都赛雕砖出土较晚,上雕人物分为3组,左侧2人雕于同一砖面,皆作市井无赖小民打扮。其左一人着衫、腆腹、腿裹行缠,左手托一鸟笼,右手指笼中鸟,咧嘴嘻笑。右一人诨裹软巾簪花,着宽缘短袍,裸腿,简袜翻裹,以右手拇、食二指置于口中打唿哨,面侧向托鸟笼者。2人皆作丁字舞步,表情生动,互有交流。此二人角色身份为副净与副末,正在表演一场调笑段子。中间一人单雕,裹花脚蹼头,着圆袍长袍束带,脚着钩鞋,正以双手展一条副,上依稀有画痕。从此人脑后露发髻、小脚如莲钩看,当为一女演员。其角色身份可能为引戏。右侧两人雕于同一砖面,其右一人扮作官员,披袍秉笏,囊展脚蹼头;左一人作文打扮,右手捧印袱,左手指向官员。这组人物,以各个不同角色富有特征性的扮饰和形象,来展示杂剧的表演风貌。和这3块杂剧雕砖镶嵌在一起的是3块仕女庖厨人物砖,继承了汉唐以来墓葬装饰宴乐庖厨场景统一的传统,可能是由于杂剧形象刚刚进入墓葬的缘故。专家们由此判断,偃师出土的宋墓雕砖早于其他北宋杂剧雕砖墓,即在徽宗朝以前,接近于仁宗朝杂剧开始普及的时期。

    先后出土于偃师的杂剧雕砖,酒流沟宋墓挖掘的杂剧人物,只标明杂剧角色。丁都赛雕砖因其有名姓、有角色形象,从而震动全国戏曲史坛。活跃在汴京的北宋杂剧著名演员丁都赛的雕像,为什么埋在300里外的偃师李村一带呢?研究丁都赛雕砖,可以了解宋代杂剧的产生、发展、繁衍和影响。宋王朝为巩固中央皇权,以汴梁、洛阳为“帝王东西宅”,大力加强汴、洛东西两京及附近京的建设,促进了这一带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西京洛阳作为北宋陪都,宋杂剧当然首先由汴京向洛阳一带发展。北宋时洛阳又是朝中公卿贵戚开辟公馆和花园的理想区域,如赵普、吕蒙正、文彦博、富弼、邵雍、司马光等,都在这里置有宅园。他们都拥有家乐。相互宴饮,自然免不了观赏杂剧。当时社会已流行用有影响图像殉葬,丁都赛尚活跃在舞台之上,群众就将其雕像砌入墓葬,除了反映当时社会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外,更重要的说明了宋杂剧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几十年来,宋杂剧砖雕虽然出土很多,而偃师出土的杂剧雕砖在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贡献,一直位列全国之冠。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