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剧曲艺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戏剧曲艺 > 戏曲杂谈 >

豫剧词典

时间:2009-08-24 16:28来源:戏曲出版网 作者: 点击:

破册,豫剧行话。意为唱大本戏。 破班,豫剧行话。指艺人的重新组合。 摆子,江湖隐语,戏行讳语。含意有二:①指下雨;②刮风。 摆绺,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大便。 摆金,

破册,豫剧行话。意为唱大本戏。

破班,豫剧行话。指艺人的重新组合。

摆子,江湖隐语,戏行讳语。含意有二:①指下雨;②刮风。

摆绺,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大便。

摆金,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下雨。

柏上,豫剧行话。指半路出家,从艺较晚,缺少童功。

棒棒巾,同棒槌巾。

棒槌巾,剧中纨绔子弟,帮闲文人、恶少之类所戴的帽子。状如不夹如意头的小生巾,脑后有一对桃形的朝天弹簧翅。戴此巾的多为丑行所扮,如《游龟山》中的卢世宽,《作文章》中的傻公子。

蚌壳,蚌的象形壳。

暴雨前夕,作者赵元庆。写在暴雨前夕,父女二人为避免农业合作社的砖坯遭受雨淋,争先恐后回家拿遮雨用具而发生了误会。该剧由遂平县人民剧团首演。《河南文艺》1955年发表。

草台班,豫剧习俗称谓。指经常在农村露台演出的戏班。

朝天一柱香,鼓簧指挥手势。

朝天子,横笛曲牌名。清板。以“凡字调”(满眼

为“工”)吹奏。丝弦可加入。京、昆、蒲、秦均有此曲,多为演唱曲牌;豫

剧所传[朝天子]乃民间祭祀吹奏曲,也见于寺庙乐。常用于皇帝登殿临朝,

有时是由[开门]转入。

朝阳歌,唢呐曲牌名。实即[朝元歌],“阳

”为“元”之音讹。梆子腔系各剧种多有此曲。豫剧[朝阳歌]与秦腔、山西

梆子同名曲牌曲调近同,用法类似,旋律气魄雄伟浩荡,用于大帅起营,结合

兵将行进;中间反复处为描写安营下寨动作。如《樊梨花征西》、《反五关》

等戏均用此曲。40年前并有合唱歌词,现只用大笛吹奏。

衬字,也叫“垫字”。即唱词在正词以外所添加的虚字,如“口衣呀咳、哪呼咳、嗯、啊……”等。

穿兵,或曰“串兵”。即扮演无名兵卒角色,也叫穿把子。

穿脚,豫剧行话。即跑龙套,上配角。

错齿,演员咬嚼牙齿,发出“咯咯吱吱”之声,以表示气恼

之状。

打快枪,武打程式。双方持枪

按一定的程式对打,动作节奏疾速,以表现古代战场上走马交锋时的情景。

打扇,右手握扇柄,将打开的折扇由胸前立身撩起,随之将左右扇角依次

由左向右打去,使整个扇面在空中向左立转,连续数周,最后接扇柄收入右手

打背躬,或称“打背工”。表演程式。场

上如有二人同在,其中一人思考问题,表白内心活动或评论对方的言行时,演员

常举一手挡住脸部,面向观众,或唱或念,相当于旁唱旁白,习称“打背躬”。

打须,下颏稍外出

双袖或单袖插入须后把须打起,使须直洒在胸前。

打鞭花,也叫“鞭花”,与京剧“马趟子”相似。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策马疾行。将士执马鞭至上场门亮相,跑

正圆场3圈至上场门,右手鞭向后打,跨右腿踢左腿,连续三个滚身,打鞭花

右腿弓左腿蹬,弓箭步勒马式亮相。站起打鞭花,马前栽,勒马,左腿独立

右腿抬起,向后退至台中,右腿落地,大折腰,走滚身,右手挽马鞭,左腿起跺

泥,面向前亮相。右手翻马鞭,左手拉山膀,跑倒圆场至台中,鞭花打三腿,

双手勒马亮相。手平执鞭,打马屁股,起左腿亮相,跑下场。

打荒台,比一般“打开台”略有讲究。在乡村搭台演出,开演前先打一阵锣鼓,目的也是招徕观众。打荒台有文武两种打法。“文开”锣鼓点有《双送子》、《十五锣》、《大滚头》等;“武开”锣鼓点有《紧急风》、《四击头》、《长锤》、《四面净》等。

打通,豫剧戏俗。通用于各剧种。意为闹台锣鼓。往昔多打三次,即头通、二通、三通,目的是一、对演员催妆;二、对观众催入场;三、稳定观众秩序。

镫打石雷,又名《望儿楼》、《摘镫救主》、《秦琼救主》。言李密禁李世民于金庸狱中,李母窦太真思儿成疾,每夜祈祷于望儿楼上。时程咬金、魏征、秦琼、徐责力等都臣事李密。见世民有帝王之风,魏征遂改诏放之逃跑。李密得知,命程咬金追赶。世民行至千秋山中,被王君可所救。程追至,不敌君可,归途又遇秦琼。程咬金不知秦琼是为保护李世民而来,恐秦劫世民抢功,将秦之双锏诳去。此时李密又命孟海公之部将石雷来追,王君可不敌,秦琼虽在,但无兵器,无奈摘下马镫,将石雷打死。

跌鼓,豫剧行话。指演出中出现差错。

对台戏,对台戏指两个剧团在同一地址演戏,以争水平高下。打对台时,以炮声为号,同时开戏、住戏,以台下观众多少定输赢,会首对赢方加倍奖赏。演出对台戏时,各班常四处邀角,争相演出惊险节目,如窜锄、上桩、滚台口等,有的甚至采用卑劣手段,设法压倒对方。

对棚,豫剧习俗。指两个或三个戏班唱对戏,带有竞赛性质。

放水,豫剧行话。指台上随意唱念,胡编乱造,信口开河。

放马,戏行讳语。意为迁移演出场地。

风布袋,神话剧中风婆子使用的法器。白缎子小口袋,中绣一朵带尾的跑云

风帽,尖顶,大圆尾披肩。周围有沿,前端的沿口可翘起。缎制,绣花。根据不

同人物,有男女尊卑之分。黄缎子绣龙男风帽,为帝王专用;大红缎子男风帽

为官民富豪戴用;女风帽花色更多,多与披风斗蓬配套。为行路御寒或发病

时戴用。

风旗,四尺见方的白绸旗,上画跑云图

案,四个一套,天兵舞动,代表风起云涌。

富贵衣,在青褶子上缀许多杂色的绸块,虽为补丁,但分布又似图案,是穷途潦倒的书

生、文人,讨乞街头的落难之人,以及将来要显达富贵的人物所穿

驸马套,纱帽的附属物。

套在纱帽前扇顶端和两侧,后套挂纱帽后扇,为半月拱桥形,沥花、贴金、点翠、镂空。上端缀红绒球,护耳下端垂挂红丝穗。后有两根朝天翅。为剧中驸马专用的饰品。如《打金枝》中的郭暧,《秦香莲》中的陈士美。若系汉人在外邦招为附马,则需再在乌纱帽上,加插雉鸡翎,挂狐尾。如《杨景盗骨》中的杨延辉。

高凉,豫剧术语。指唱腔高于定调。

高拉低唱,豫剧术语。指用低八度的唱腔应付高八度的定弦。高腔打凉壶,豫剧重唱,只要有一条好嗓子,即令表演身段上差一些也可以应付高台下的一般观众了。

勾妖花,在原扮旦角妆的面部,勾画妖怪精灵的标志,用以区别人类。如《摘星楼》中的琵琶精,便在印堂处添画琵琶;狐狸精即在印堂处勾一银色小狐头;《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在印堂处勾一骷髅,其它各种妖怪精灵,多在印堂处点银环银勾或银点,以示异类。

勾花脸,先用松烟在眼圈处揉一揉,再用白或灰色,按照脸谱的样式画出部局,再用油黑绘画眼窝等,最后再填画各种色彩。

勾豆芽,往昔豫剧旦角中的不贤之妇,在画好的旦角妆面部,要勾上豆芽纹标志。有“左淫、右毒、中火辣”之说。淫妇的左眼皮上要勾画豆芽纹,如《宋江杀惜》中的阎婆惜。恶毒之妇,右眼皮上要勾画豆芽纹,如《卷席筒》中的姚氏。风风火火、心直口快的妇人,要在印堂和鼻梁处勾一豆芽纹,如《洛阳桥》、《反徐州》中的花婆。豆芽纹过去勾画的较长,从上眼皮勾向下眼皮,直到脸蛋。后来勾画的较短。坤角登台之后,一般女演员不愿丑化,渐渐不再勾画,或在眉眼的形象上,表示出个性来。

勾魂索,“铁链”一根,用粗绳制作,漆黑,擦银粉,为小鬼所用。

管中箱,豫剧行话。指戏班里管公用服装的人。

管主,豫剧行话。旧时戏班的主持人或后台老班,常为地主或有权势者担任。

虎头铡,包公铡贪官污吏时所用,木制,硬泡沫刻虎皮,周身彩绘虎形。

虎头靴,形同高方靴,长筒高革幼,彩色缎子绣花,靴子尖端饰有立体绣花虎头,有厚、薄底两种。厚底为扎大靠、背靠旗的大将所穿着,如张飞、赵云、关羽等,也为番将和山大王所用;薄底大多用于穿改良靠的生净角色。如李闯王、刘宗敏等。

黄罗伞,仪仗道具。长杆,上顶有一直径三尺的伞盖,铁丝竹篦扎制,上蒙绸缎,黄顶,周围下垂两层伞沿,下层长约尺半,上绣彩色龙凤,黄缎或黄绸底;上层为半尺的荷叶沿,用红绸或绿绸,打荷叶边。持黄罗伞的人,跟在日月扇的身后,伞盖前倾,罩在帝王或后妃的头上。

黄脸,黄色脸谱有两种含意,一为剧中人干练、暴虐。如《荆轲刺秦》中的秦始皇,为黄色三块瓦,在额头正中绘一红色圆形,示意初升红日,为皇帝之始;杨广白额头上则绘一蜘蛛,表示阴险狠毒。另一种则表示肤色异类,如黄牛,牛魔王、金牛星、黄龙等,其脸谱的勾画,多有象形的结构:牛则强调牛角、牛眼及牛嘴,龙在脸颊上勾有鳞纹。

豁牙,表现老人豁牙,(牙齿脱落),需将牙齿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涂上薄薄的一层黑油彩即可。但嘴皮不可用力磨擦。

禁门,写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盼来了婚期,男子却突然被烧死,女儿怀抱灵牌执著地嫁进了男方的家门--一座闹鬼的废园之中。在这里她常见鬼影,常听鬼泣,终于有一天,她闯进了关着鬼魂的禁门,却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一个活生生的人。该剧由清芬豫剧团演出。

金钩挂,[慢板]分支板式之一。起腔采取“迎风”过门,上下句的托腔过门全部或大部省略,旋律简化,节奏明快,句句连贯,一气呵成,犹如金钩套挂,故名。

金钱,丝弦曲牌名。古称[跌落金钱],俗称[大金钱]。清板。旋律低回。常用于摆列祭品,或同[苦中乐][八板]结为“一套三”牌子,用于奠仪等节。如《秦雪梅》吊孝一场。

老空,豫剧行语,江湖界通用。意指外行、局外人

立把子,豫剧行话。意为把门的。

粒子,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盐。

哪吒令,丝弦、唢呐两用曲牌。后者用于武戏开打;前者用于旦角张望或羞怯的场合。如《洪月娥背刀》剧中,洪月娥与罗章战场交锋,一见钟情,且战且舞时,即配此曲。

捏眼,豫剧行话。指吹唢呐的。

怒眼,瞪眼,提气,咬牙,气从鼻出。用于怒气上升,怒目相视。《黄鹤楼》中周瑜被赵云连连踢打,周瑜怒不可遏,用此眼法。

赔礼戏,旧时民间发生较大纷争,或有人侵毁公物严重,常官裁或公议,罚理亏一方出资演戏,赔礼认错以示悔过,称作唱“赔礼戏”。剧目多演《打金枝》等。

喷口,豫剧术语。指念白或演唱时,在字的开头发音稍晚,造成一种力的效果,喷放而出,记谱一般采用符号表示。

柿子髻,形似团髻,但圆形较小,为老妇的发式。

神帐,黄色布制成。下面两扇,红布或绿花布做上沿,一米多宽,两米高,用竹杆绑在桌腿上,悬挂于两侧,表示为神帐,并可示意为庙宇、庵堂、佛龛等。如用竹杆挑起,持演员手中,内中藏人在台上过场,则可代表轿子。

神童令亦名[神帐子]。混板。中速。曲体、曲调有二,但词格近同。演奏时边鼓、手镲击节,配合神童仙子出场舞蹈身段。后常接[欠场]。如《蟠桃会》和《白蛇传》之“盗仙草”等。

生,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一般用作净、丑以外的男角色的统称。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点,豫剧又分为红脸、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

甩万儿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含意是亮出姓氏、出身、门派。

涮翎,脖梗撑劲,头微低,将雉尾涮成弧形的圈,如同钓鱼甩钩的姿式。《穆柯寨》中,杨宗保参见父帅躬身施礼时即用此技,以表现他的倜傥之态。

涮腰,先站成骑马桩,双手抬起,探身,然后随腰部前后左右旋转。分正涮、反涮两种。

四大名旦,抗日战争期间,河南梆子戏班云集豫皖边境一带,时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报界和社会舆论称马金凤、徐艳琴、毛兰花、阎立品为“四大名旦”,并有具体注释,谓:“马金凤唱的好,徐艳琴舞的好,毛兰花哭的好,阎立品长的好。

四大征四小征,“四大征”指《老征东》、《狄青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四小征”指《薛礼征东》、《秦英征西》、《杨文广征南》、《三英征北》。

松枝风,“十字调梆子腔”时期曾使用过的曲牌今佚。 

穴荒,戏行讳语、行话。意为没地方演出。

沿条,装在舞台顶上,与边条共同勾划出边框的布幕。前后共四至五道,或与边条线,或在边条前后,一切视吊灯、吊景和吊幕的设置而定,并按剧情需要分别采用等高、前低后高或前高后低等布局。

沿索,在城市茶楼、戏园演戏,不能进行滚棚,即改为沿索。沿索的装置是将一根粗绳,从舞台对面楼座的后梁或柱上,拉到舞台的柱子上,拴紧拉直,演员即在这根绳上(也即观众的头顶)作沿索、攀行、倒挂、观望、跳下、跳上的种种表演。

演出十不准,旧时豫剧戏班规矩。一不准坐班邀人,二不准见班辞班,三不准临场推诿,四不准错报错唱,五不准无故闹戏,六不准吃酒误场,七不准无袜上场,八不准演间中断,九不准扒场外视,十不准瞟台笑场。

一块板,豫剧行话。指演员表情呆滞,脸上无戏。

一落汤,豫剧行话。指唱法单调,缺少变化。

一道腔,豫剧行话。指唱法简单,缺少变化。

应世,豫剧行话,旧戏班通用。意指逢会(庙会)。

应丢子,戏行讳语。指风。

云杵,全金色长把,下端为金纂,上端是三棱杵板。为天将所用。

云槽灯,与射景箱近似,把绘在玻璃纸上的云形映射到天幕上。

云肩,有小领云肩、大领云肩、串珠云肩、光片云肩数种。绣花云肩下周有缀丝穗和自由穗的装饰。皇妃、公主、富家千金只披带串珠云肩。宫女、仙女、丫环等披带绣花云肩。

云阳板,神话剧中八仙之一曹国舅手执的法器。木板刻制,古铜漆,红丝绦扎系。

扎头巾,用于女兵和男兵扎头的巾布。

扎巾,剧中武将戴的一种巾帽。前有摺叠三面的壳,后面为一块竖起的高板,在扎巾板的上端,有四个弹簧绒球;在扎巾板与前扇帽子的连结处,有几个小绒球,并有两个大绒球向上,向左右乍开;前端的帽上绣有中心团花,下口绣有沿边花纹。扎巾板的后面也绣有团花和边花。扎巾的缎子底,有各种颜色,使用时要与箭衣配套同色;扎巾也可与大额子同使。

战国剑,剑体较为宽大,稍短。剑体后无宝盆座,只有一棱梭形的挡片。剑柄握手处为一较细较长的圆棍,剑柄后的纂不是云朵形而是帽钉形。因当时青铜剑居多,多漆成绿金色。

战国戟,长把,下无纂。上端无直枪头,只有横平镰式的钩,钩下端有刃。

战衣战裙,武旦穿的套服。袄为小领,对襟,束袖,裤与袄同色同料同花饰。战裙系扎在腰间向后倾斜的两片下甲。扣带板紧腰,有大红、粉红、玫瑰、湖蓝、白等色;图案纹饰绣边。为戏中有武艺的女子打斗时的服饰。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穿红色战衣战裙;《盗仙草》中的白素贞,穿白色的战衣战裙;《断桥》中的小青,穿湖蓝色战衣战裙。

颤气,丹田不规则的颤动,引起气息与声音的连锁反映,应用于哭泣的唱腔。 

张口万儿,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表明姓魏。

张口钱,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以唱戏为业。 

张天,豫剧行话。即师傅。

中军盔,圆形帽壳,上小下大,平顶有棱;下口有圆宽边帽沿,近似高顶礼帽。帽壳和帽沿上,沥粉花纹,缕空透纱;帽顶中心装有棱形镖头,为剧中中军专用。

转板,各种板式之间的变换,统称“转板”。

追光灯,长焦距聚光灯。灯箱前端有长筒调聚光镜的装置,下有灵活的云台,后设描准用的握把,装置在面光的天桥上,可灵活掌握描准追光的目标,控制光圈的大小。 

钻底,豫剧术语。指唱腔低于定调,或高拉低唱。

矮子步,多用于丑角。双腿下蹲,脚跟提起,脚掌着地,快速向前移动。

哀调欠场,近于[工尺上]。速度较缓。气势悲壮,用于哀兵死战,在凭吊捐躯者之后的誓师。 

暗上,豫剧术语。在不引起其他角色注意时,无声上场。

暗下,豫剧术语。在不引起其他角色注意时,无声下场。

暗场,豫剧行话。指晚上在农村演出。

案头,下蹲双手按地,头着地,双脚大过桥,再以手推地,脚落地,背不着地。

安头,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钱。

安安衣,茶衣的一种,儿童穿用。

安根儿,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吃饭。

安神戏,亦称敬神戏。旧时梆子戏班庙会高台演出,须于第一天演安神戏“三出头”,以请神赴位安坐。一般演苏秦、张仪的故事,共分三出,谓之三出头。第一出《加官》;第二出《拦路封相》,即苏秦游说六国有功,秦王命段干木拦路封相;第三出《拜堂》,男戴插花乌纱帽,女穿红蟒戴凤冠,走圆场,拜堂。

安簧,豫剧行话。演出中凡司鼓示意起奏曲牌或唱腔,叫“安簧”。

袄裤,为武旦、武丑所穿。分打衣、快衣两种。打衣有豹衣豹裤、抱衣抱裤。快衣(又称侉衣)、英雄衣、漏肚;武旦穿的有战衣战裙。丫环侍女多穿彩色艳丽的袄裤,外加坎肩,配花腰巾。贫寒少女、小家碧玉多用素色袄裤加饭单,配四喜带。彩旦穿彩旦服,媒婆衣。劳动人民一般穿茶衣,儿童穿安安衣,花子穿花子衣,犯人穿罪衣罪裤,军士穿把子衣、将士衣。另外还有为戏衣作衬穿用的水衣、彩裤等。

八步场的,豫剧行话。指戏场周围的小商贩。

扒地,豫剧行话。指找台口。

扒场,豫剧行话。指演员在演出中不应有的失误。

扒堪,或曰“扒侃”,豫剧行话、民间俗语。斥责本行人说了本行忌讳的话。

扒山子,戏行讳语。指虎。

扒戏,豫剧行话。指演出时出了事故。

扒穴,豫剧行话。指临时拼凑的戏班子。

扒窑,豫剧行话。指找台口。

疤眼,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钱。

掰划,俗语,豫剧术语。意为指导、纠正演员表演上的差错。

掰篮子,豫剧行话。指分帐、分钱。

抱月,两手挽翎,身向右转一圈后,双翎起在右边,右翎上,左翎下,若怀中抱月,左脚后贴,左顾。

鳖灯,陶制圆形盆灯,有四个陶鼻可系铁丝悬挂,上有两个灯头或三个灯头的豁口。灯内放食用油和棉纱捻,点燃,悬吊在台口两侧。

拔旗,往昔演戏时,在左台柱上挂老会首旗,右台柱上挂三角红旗。遇有特殊情况或对演出不满意,需要中途停演,老会首派人将台右三角旗拔掉,戏就要马上停住,不得再演下去。

把子功,戏曲武功的组成部分。指训练戏曲演员使用兵器道具(习称“刀枪把子”)对打的基本功。一般分长把子(大刀、长枪、棍棒等)、短把子(刀、剑、斧、锤等)、手把子(徒手)三类。每套把子均有专名,豫剧如“快枪”、“剑枪”、“刀破枪”、“背四靠”(大刀枪)、“单刀对”、“双刀对”、“棍破枪”、“满堂红”、“对双锤”、“对双锏”等

把子,豫剧行话。指戏主。

把子箱,装刀枪剑戟等兵器的箱子。长把子的长箱有两米长,专装枪、戟、棍、大刀及銮驾等长把物件,短把子箱为一般大小的箱子。

把子衣,样式与抱衣抱裤同,没有衣下边的走水,为使观众易于区分作战双方的人马,一般用较浅色的为一方,称上手衣;较深色的为一方,称下手衣。

把式,豫剧行话,民间俗语。指技术、手艺、招数。

把留,豫剧行话。指看戏。

把门将军,戏行讳语。指锁。

八卦巾,是剧中通阴阳、有道术之士的帽子。帽顶扁似屋面,下成方形,上绣八卦太极图,后有飘带两根。如三国戏中的诸葛亮,神话剧中的吕洞宾皆戴此帽。

八卦衣,斜大襟、大领,阔袖长袍,长及足。后身无长硬摆,腰部稍向里缩,前后下部缀两根飘带,前后心处绣太极图,肩、袖、前后下摆处,有平金八卦图阴阳爻。腰际四周绣有宽花边,花边下有丝穗流苏,有黑、紫、宝蓝等色。为剧中有道术之士及军师和军中高级谋士所穿戴。

八大块,即“云、梦、狼、牙、鬼、雾、桥、塔”(也有无“狼”字而入“伞”字的说法)。这八个字是戏班、演员之大忌,不论何时何地,都应避讳。

八字场,桌椅检场、拉场摆放的位置。两桌两椅、或四桌四椅,成八字形放于台上。

八字步,两腿跟并拢,脚尖向两侧方向分开,成“八”字形。大八字步则脚跟分开。

八字胡,左右两撇的胡子,状如“八”字。多为小丑、官丑所戴

白兔记,见“推磨”“李三娘打水”条。

白口,豫剧行话,通用于戏曲界。即念白。

白团髻,白发梳制的团髻。

白头戏,旧时妇女婚嫁后,如受虐待或其它原因死于非命,娘家为了出气,要求婆家破费唱戏,称“白头戏”。也有因娘家有权势而迫使婆家唱的白头戏。这种戏一般唱四天十二场,第二天必演悲剧《后楚国》,他日多演《孟姜女哭长城》《大祭桩》等。主家须置百尺白绫横挂台口,演出后白绫归戏班,还得给每个演员封礼钱,戏价较平常高出一倍。

白窑,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医院诊所。

白脖,戏行隐语,民间俗语。意为外行。

白脸,白脸分油白脸和粉白脸两种。豫剧平常所谓的白脸,指的是粉白脸的奸白脸,也就是“白脸奸臣”。奸白脸多属架子花脸,净行,脸谱开的较低,相貂戴的压住额头,三角眼,抬头纹,奸笑纹细长,印堂处常有一红团,典型的脸谱有曹操。许多奸臣、奸相、太师,多为这种脸谱。以净角大花面表演的,白脸额头部分则画的较为高些。其脸谱的共同特点是奸诈刁顽。赵高、李良、潘洪、严嵩、贾似道,多为这种脸谱。

白虎台,指舞台台口向西,这个方向被艺人认为是最不吉利的,应尽可能避讳。

拜客,旧社会跑码头,戏班每到一地,便由掌班率领主演去拜望那些当地的恶霸、豪绅、帮会头子等权势人物,否则难以正常经营。

百折裙,绸料打折的裙子。有白、绿两色的素裙、无花;有在下边绣草辫子两方连续图案的,多为青衣、老旦扎系。花旦、闺门旦穿彩色的花裙。

半把手,豫剧行话。旧时拉“头把弦”的必须“带嘴”,即能兼吹唢呐,否则即谓之“半把手”,是要扣“份帐”的。

板上的,豫剧行话。“板儿”指十三块板,即舞台上的演员。

扳巢,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喝酒。

棒槌,豫剧行话。指外行、不入路,身子凉。

绑事,豫剧行话。意为商量戏价。

帮项,指主演享受的特殊待遇。

梆子,是豫剧唱腔伴奏中的“脊梁骨”,实为梆子戏、梆子腔的主要标志。以红木、枣木或苏木制成。扁圆形。四十年代以前体积较大,现已改进为宽约7公分,厚约4公分,另有梆子锤(也叫“梆子穗”)击打。长约25-30公分,周径约5公分。常用于慢板、二八、流水等唱板中击节。

爆班,豫剧行话。指班社解体、散伙。

包帐,邀请名角参加演出,双方议定演出场次与酬金若干,月终兑现付酬。

包腔,指伴奏从横的方面把唱腔环裹起来,起到对比与烘托作用,既可以让演员在演唱中稍事休息,使嗓音得到缓冲,又可使“余音袅袅”或引出新唱腔。

包袱,豫剧行话,通用于戏曲、曲艺界。指曲折的情节中,由意想不到的事件、手法所引发的笑料、噱头。

包银,豫剧行话。指艺人包干的固定收入。

本钱,豫剧行话,民间俗语。指嗓子好坏。

鼻子,武打术语。双方交手时,甲方用兵器打击乙方脸前部位,乙方急忙竖起兵器挡住。这种攻击和防护动作,称为鼻子。

变脸,利用绳索、皮筋牵引、控制的丝织品软假面,可以连续、迅速的改变脸谱的色彩、形象。如《智擒洛阳王》中的四兵丁扮作小鬼,吓唬赵王,每人当场都变化出四、五个花脸。《刘二愣卖烧饼》中的狐仙和白脸狼,当场由兽面变作人脸。《画皮》中的魔鬼,当场由青面僚牙,变成美丽的姑娘。

扁,豫剧行话,民间俗语。意为打。

扁嘴子,戏行讳语,民间俗语。指鸭子。

边生,豫剧行话。指跑龙套的演员。

别步,演员身向左,立腰、收腹、吸臀。然后左脚向右脚后面撤一步,左脚尖踮起与右脚跟相距半尺左右,右腿直立,左腿稍蜷屈,将左膝掖在右膝后面,挺身站直。别步分左右二式,要领相同,姿势相反。

冰盘,豫剧行话,通用于河南戏曲界。意为外行、不懂。

兵坎,早先较穷的班社,以廉价的兵坎装扮把子。红坎肩,前后心有一白色圆形,内写“兵”字。另一方则为灰坎,白心中写“卒”字。

拨云,左脚踏在右脚前,双脚掌用力向右转身,右手从左肘下拉出,两手成弓形,手腕朝内翻花,右脚踏前一步,左脚后伸,两手上翘,右望云端。

拨子,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地方官。

拨柳,豫剧行话。指观摩同行演戏。

布方,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煎饼。

布城,在灰色或蓝色布上,用白粉打格画线,界成砖墙缝样,中间挖洞,绘制两扇布门;墙两边、门两边共用四根竹杆支撑、由检场人握之。但因城门洞较低,故兵将出入时,常需检场人将城门软片高举。

补服,即官衣。

补衣,黑纱制作,圆领、对襟、宽袍、大袖,胸背处缀镶方形补子,为清代官服的罩服。

槽灯,放置灯泡的灯槽,根据不同的灯泡与使用要求,有长方槽、圆筒槽,一槽一灯或一槽多灯等。五十年代初多为木制槽灯,现大多已改为铁槽。

彩娃,豫剧行话。演出时旦角抱的小孩道具,有谓此即唐明皇,乃戏班之“郎神”。

彩排,也叫“花排”。在正式公演之前,演员上装,配以布景、导具、音乐、灯光,进行合成总排练。

彩旦,也称泼旦、丑旦。可演豪放泼辣、不拘小节的正面人物,如《花打朝》中的程七奶奶,《香囊记》中的花婆等。又可演刁钻古怪、丑陋粗俗的否定性人物,如《唐知县审诰命》中的诰命夫人,《提赵廉》中的刘媒婆,《推磨》中的刘氏等。表演夸张,手势幅度大,走路多甩汗巾,善用伸臂晃肩等动作。

彩旦脸,早期豫剧的彩旦角色,多以丑化来夸张面部,白脸皮上画两块边沿分明的红脸蛋,或在脑门上画个拨火罐留下的紫痕,摄头疼留下的红积血痕,及在两边太阳穴处贴两块小膏药等。八字眉或下弯垂的柳叶眉,三角眼或圆头长尾的蝌蚪眼;黑红痣点于嘴角、面颊或眉头之上。以装扮滑稽可笑为目的。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现代戏《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等,均有此种化妆的意味。

彩旦衣,圆领、琵琶襟、大袖。肥胖,长及膝。缎质制作。有紫、古铜、赭石、秋香等色。有黑色的大宽边和夹金的起线边装饰。为花婆、茶婆、媒婆穿用。

踩坑,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鞋子。

彩鞋,与现实生活中的女便鞋同。无革幼、平底、彩缎面、上绣花边与花饰。鞋前脸缀一团彩色的丝穗。为一般旦角穿用。有一种内衬高跟的彩鞋,为身材矮的演员穿着,可弥补身高的不足。

仓,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指大、宽阔。

苍生,戏行讳语,民间俗语。对老年人的贬义。

苍鱼,江湖称谓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爷爷。

册子,豫剧行话。指脚本、底本。

查眼子,戏行讳语。指梦。

查堂,豫剧行话。指旧戏班中专管查看卖票情况的人员。

茶旦,豫剧术语。同“泼旦”、“彩旦”。

插子,戏行讳语。指钢笔。

柴头,豫剧行话。指戏班里的打杂人员。

裁戏,豫剧行话。意为在演出中有意削减某些场次、段落。

禅杖,为武僧使用的器械。长杆,金色、红色或黑色漆杆。上端有一铲形的头。铲口为外凸弧线形,银漆涂口,铲面为黑漆,有沥粉贴金纹饰。下端有金三楞或四楞纂。

缠袖,双手身前齐悬,将袖缠于手腕再背身后,表示决心已下或愤怒而去。

长弓万儿,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表明姓张。

长把子,武打中的长兵刃,如大刀、大枪、开山钺、方天画戟、三尖两刃刀、钅党、槊、叉、棍等,均称为长把子。

长把斧,斧板与板斧同,长把,把后有纂。

长脖,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驴。

唱功,指演员在演唱艺术中的综合功力,包括发声、吐字、运腔、韵味、气口等。

场面,戏曲乐队的总称,包括弦乐、管乐、击乐,乃至乐手在内。

朝云,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人来了。

扯呼,江湖隐语,旧戏行通用。意为赶快跑、风紧。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