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河南精粹览胜 >

河南陶器艺术

时间:2009-09-19 11:15来源:《河南文化史》 作者:摘编自申畅、申少点击:

一、秦以前陶器艺术 在距今6000年以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村出现了彩陶。到了商、周时期又出现了高温烧制的灰陶和工艺更为精细的黑陶。后来又有白陶与青瓷。在新郑裴李岗文化中发现

  一、秦以前陶器艺术
  
  在距今6000年以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村出现了彩陶。到了商、周时期又出现了高温烧制的灰陶和工艺更为精细的黑陶。后来又有白陶与青瓷。在新郑“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陶器上,有多种手制的美化痕记。例如一件小口、长颈、大腹、小底红陶瓶,造型、线条十分精细考究。有些彩陶,各有不同的特点,在纹样上描绘了动物、植物、火焰、日月、劳动工具和人物活动等,范围十分广泛。像陶器上的叶子纹、花瓣纹等,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从鸟纹、鱼纹、蛙纹中,已经认识和掌握了观察动物形象并用画笔表现它们的技能。而且在色彩运用上,懂得在土红色陶器上,用白色作底,然后再用赭红色绘上图形,透出白色的花瓣,使画面更加丰富。在鸟纹的彩绘上,开始时较为写实,而慢慢演变成成组的图案,或抽象、变形的形象。在大河村遗址的彩绘陶缸上,还出现了12个太阳纹的形象,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天体的运行,用绘笔描绘出日月的形象。除了上面说的以外,最有特色的是:
  
  1.中国最早的绘画——彩陶鹳鱼石斧图
  
  在汝阳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瓮棺葬陶缸,其中一件,上面绘有一幅完整的画面:一支白色鹳鸟,长嘴、黑色、圆眼、圆腹、长腿,•嘴里衔着一条鱼。用黑色画轮廓,中间填白色。鹳鸟直立,向后略倾,因嘴上衔鱼,重心稳定。整个形象写实、古朴。在画面右部,画有一柄石斧,斧柄竖直,上端有四孔穿绳,将石斧捆绑在木柄上。木柄中部有X形符号。斧柄有手握部位,斧柄为方形柄底。这是人类生产面貌的生活写照,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可以制造石器,可以驯养鹳鸟捕鱼。画面在红色陶缸上,以黑白二色出现,显得自然、纯真而苍劲。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幅写实性作品。
  

鹳鱼石斧图
 

  2.绘雕生殖的陶缸
  
  在汝州洪山庙村东,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瓮棺、彩陶陶缸、陶罐等,其中泥制红陶陶缸数量较多,有斜腹和鼓腹形,腹部均有彩绘。其彩绘纹饰有太阳、月亮纹,有龟、鱼、蜥蜴、鹿和人物图案。植物有勾叶纹、树枝纹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男生殖器图案,将男生殖器画成弯形,一上一下连续排列成图案。特别有一件,绘、塑相结合的男性裸体陶缸,人像头部及上肢已残,人的腹部鼓圆,两腿弯曲向外撇开,呈蹲状,中间用泥突出塑出男子粗大的生殖器,龟头涂成红色,中间刻出一道竖长的凹槽尿道。这件陶缸,放置在有育龄妇女的墓葬内,很明显是祈求妇女死了,能有再生育的希望。这是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像这样具体含义的艺术品,在彩陶中尚不多见,而且这种绘塑结合的方法,更为稀有。
  
  3.陶塑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彩陶、黑陶器皿的烧制技术成熟之后,便在造型、彩绘、装饰上下功夫,作进一步的改进。特别是在造型上开阔了视野。他们把人类、动物、植物的形状,应用到陶器上。最初是在陶器的口部、腹部,绘上动物的头形,人的头形。例如人头形的彩陶瓶,狗形、鹗形、鹰形、乌龟形、羊形、鸡形、猪形等器物。既不影响实用,又显得自然生动;既是一件实物,又可作艺术装饰品,这是原始社会烧陶技术的一次大的突破。如密县莪沟出土的陶壶,是仿照长柄葫芦制成的,很有特色。汤阴县白营村出土的鬼脸式鼎足,蒜头形器皿,三支人脚的高足盘,座上刻有裸体小人像,心裁很为别致。再如陕县出土的鸱鹗头陶鼎,人面陶器装饰,制作得也十分成功。后来,又从局部陶塑发展成单纯陶塑。如庙底沟出土捏塑鸟头:一件是圆头、直颈、圆眼、张嘴,似鸟鸣;一件是回首观望、小眼、闭嘴;还有一件是镂空两眼,尖嘴。虽然每件都是残破局部,但从不同神态和姿势上,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微程度。还有一件是在器物平面上,用堆塑的办法,塑造了一只活生生的壁虎。另外,在安阳小屯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件方形牛头残件,形像厚重,很有特色。
  
  随着社会文化的向前演进,已经出现偶像崇拜、祭祀祖先、祈求再生、死后灵魂升天等观念形态的活动。这些活动类似图腾崇拜或具有宗教色彩,给艺术带来新的活力。如有一件“白陶波形纹罍”,陶质纯净、洁白、细润,相当精细。上面有直角波形雷纹,底部有细密回形纹衫底,口部略小,肩部有二系,下部有小兽头,底部略大于口部。器形虽然简练,但造型的口、肩、底的比例,有严格考究,通身纹样明显是沿袭彩陶而来。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十分精彩的白陶。
  
  春秋时期,陶器艺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外,也力求在造型、花纹装饰上做一番努力。
  
  如在新郑出土的“春秋彩绘莲瓣豆”,造型像一朵莲花托,豆上塑有十五瓣莲花,豆盘中心,彩绘有圆分四份的回形纹,造型十分别致。另一件“春秋四系人面三足罐”,为小口宽底,肩部有仿龙形四系,底部有三足鼎立,足跟部塑成人面形,有简单的五官。这两件陶器无论在造型上,彩绘上、工艺制作上都是相当成熟的。在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彩绘陶鸭。整个造型是一只张嘴展翅的鸭子,翅膀是单独烧制的两片活翼,烧成后插入榫中。整个造型如同一件民间玩具,十分稚朴可爱。鸭身上绘满羽毛纹样,用黑、红、白、黄四种颜色绘制,更增加了艺术效果。当时为满足墓葬需求还大量烧制陶俑,造型虽受陶瓷的限制,但在整体基础上,姿态、神情都十分生动,品种多样,烧制工艺也大有提高。
  
  二、两汉陶器艺术



 

  汉代陶器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除了生活日用外,也应用在建筑上。如瓦当、画像砖、铺地花砖。与之同时,一切陪葬品都用陶瓷代之。如陶壶、陶罐、陶俑、陶楼、陶狗、陶猪、陶鸡鸭、陶井等各种模型器皿。在南阳除出土大量陶砖外,还出土一批陶狗。大的如真狗,小的有一二厘米不等。这些陶狗品种多样,姿态各异,神气活现,富有装饰效果。
  


 

  在河南其他地区,也多见出土各种陶楼、仓楼、水榭、望楼、宅院、城堡、船只、庄园等模型。陶楼可高一米左右,楼的结构有三四层,变化多端,有楼阁、亭台、栏杆、瞭望哨台、水池等等。楼亭上都塑有生动的人物、动物。如淮阳出土的一组陶庄园,长1.30米,宽1.4米,分庭院和庄园,庭院为三进院,门两旁有壁画及马厩。中庭为四层高楼,厢房有廊房,后院有猪圈、石槽、厕所、厨房。厨房内有灶具。还有陶塑人物,有一男五女的伎乐小队。左侧园中有水井、旱田和水田、田院,两壁有人物画。陶楼堪称汉代庄园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汉代庄园的规模,建筑结构和布局。陕县刘家渠出土的水榭陶楼,水池中有鸭子,池上和庑廊中还有捏塑的骑马人。二楼有四人,围桌交谈,外廊有人瞻望远景。整个陶楼建造别致,很有生活情趣,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贵族生活的富裕和养鱼养鸭、骑马游玩、交谈休息,十分悠闲的情景。
  
  在河南济源也出土有陶器皿、各种陶楼、水榭、凉亭、杂技俑、陶井和粮仓模型。
  
  三、魏晋南北朝陶器艺术
  


 

  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此期出土的河南陶器依然有极为出色的作品。如安阳出土的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的墓,除了大批珍贵瓷器。其中一件陶制“黄釉扁壶”,形状很像现在的军用水壶,扁圆形,上窄下宽,正面略呈梨形,短颈小口,左右有穿带的小系。扁壶的两面,有薄浮雕胡人乐舞,中间一小人,站立在花栏中心,作舞蹈状;左边有二人弹琵琶和打钗,右边有二人,一人吹横笛,一人作鼓掌状。上面浮雕人物均为胡人形象,头戴小帽,高鼻深目,长袍窄袖,足登窄靴,整个画面富有浓郁的时代文化色彩。
  
  四、隋唐陶器艺术
  
  艺人们在烧制花瓷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利用白色粘土作胎,经过素烧,涂上含有铁、铜、锰、钴等矿物色,再加上铅釉,烧成黄褐、绿、蓝三色为基调的流动互融的彩色,人们称这种器皿为“唐三彩”。在这三种基调色彩中,又有黑、白、浅黄,多种色彩的变化,光彩夺目。唐三彩在洛阳、郏县、巩义、宜阳均有出土。


 

  唐三彩大多以烧制工艺装饰品为主,如三足盖罐、长颈盘口瓶、宝相花盖罐、鹰头环柄壶、三彩钱柜、香炉、动物三彩枕等。新安县十里村出土的“三彩鸳鸯壶”,头部为壶嘴,身体为壶体,形象生动,造象丰满,色彩斑斓,羽毛用细线刻画,色彩十分绚丽。另外新乡发现的“凤头龙柄壶”,整个造型像一只高瓶,以鸡冠凤头为壶盖、壶嘴,以一条长龙为壶柄。整个凤瓶细颈细底,腹部为椭圆形,并分成四段装饰浮雕,中间一段为人物装饰,上下均为花纹浮雕。釉色为三彩瓷面,琳琅满目、富丽新颖。在巩义大小黄冶的黄河两岸,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唐三彩遗址,说明此地很早便是黄色釉的著名窑场和黄釉瓷器的集散地。考古工作者,在此采集到一批唐三彩玩具和翻制范模,其中有马和骑马人、偶俑、抱婴俑、抱狮俑、腰鼓俑,以及各种小动物:麻雀、云雀、展翅雀、衔绶带雀、鸳鸯、斑鸠、小骆驼、小象、长寿龟、小翼狮、小狮子狗、小拂林狗。另外,还有各种装饰贴花、浮雕,各种陶制范模。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三彩、黄釉陶土玩具,在当时民间普遍流传的情况,看到民间制陶的生产过程。唐王朝为了开拓疆土,巩固国防,十分重视骑兵力量,其后社会安定,官吏贵族把游猎、骑射、马球、车马出行做为风行一时的活动,所以人们以养马的多少做为财富的象征,因此美术作品把鞍马作为专一题材来表现。当时马和骆驼大多来源于西域,所以连牵马人也多表现为胡人,以象征宝马的价值。活人如此,死后也要陪葬鞍马或骆驼,所以大量烧制。其造型多仿照标准的西域良种马,体态圆肥,驱体健壮,四肢矫劲,短鬃短尾,具有神骇气势。而骆驼塑造成体型高大,雄厚健劲,活力充沛,可以负责运输,体现了唐帝国的强盛、社会安定和人民富足的精神面貌。再者陶瓷不但供应国内需求,而且还大量远销国外,一是通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远销西亚,一是通过海上远销日本、印尼、埃及。因此,唐三彩,在许多国家均有出土。
  
  五、宋元明清时期陶器艺术
  
  宋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几百度以下的低温釉,它含铅量较大,烧成的温度低、溶化快,器皿雕塑不易变形。彩瓷的品种很多,色彩变化十分丰富,很受一般群众的欢迎。这种宋三彩,在巩县小黄冶遗址中有许多。此外在密县法海寺旧址,曾有发现北宋的三彩琉璃方塔和三彩匣。北宋的陶瓷艺术是宫廷与民间并重的时代,御用画院与民间画家共同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艺术,它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美学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尽管战争频仍,社会多动荡不安,陶瓷事业远不及北宋发达,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尚在缓慢的发展。
  
  焦作出土一批元代墓葬砖券,上边雕的都是戏曲内容。例如舞蹈俑,身穿元代方领窄袖袍,腹部扎护胸围腰,脚蹬高靴,头戴上尖多角帽沿尖帽,两条小辫垂在胸前,作各种舞姿。还有说唱俑、散乐俑、伴奏俑、女侍俑、扛牌、持牌俑、僧俑,从他们手持排箫、弹三弦、吹笛、吹哨、击鼓、节板说唱戏曲上,可以了解到元代戏曲的重要资料。
  
  明、清河南陶瓷扩大了使用范围,从单纯的日用瓷使用发展到饮食用具、陈设玩赏、文具、娱乐、建筑用品、仿古制品。其中烧成的琉璃建筑制品,是河南最大的畅销货,在明、清建筑中广泛使用。它以黄、蓝、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在日光下金壁辉煌,且经久耐用。因此,受到普遍欢迎。我们在明、清许多大型建筑中可以看到,河南烧制的琉璃浮雕很多,至今保留的南阳汉画像馆中的大浮雕影壁墙,瑰丽典雅,发挥了琉璃的特殊功能,在艺术上是十分成功的创造。
  
  (摘编自申畅、申少春主编《河南文化史》)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