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著名学者 >

情系文物 终生结缘--杨焕成

时间:2009-09-14 17:45来源:河南文物网 作者:史 沉点击:

记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研究员杨焕成先生 1936年,杨焕成先生出生在南阳市镇平县宅子杨村一个农民家庭。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在他家乡就分布

  记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研究员杨焕成先生
  


 

  1936年,杨焕成先生出生在南阳市镇平县宅子杨村一个农民家庭。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在他家乡就分布着卢医庙、阳安寺、五岳庙、石佛寺、梁堂大冢等一些文物古迹,而且伴随每一处古迹都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传说。每当老人们讲起这些传说故事,他都听得入迷。特别是讲到梁堂大冢能出瓷盘瓷碗供人们借用,后来有贪心人借而不还,就再也不出陶瓷器供人们使用了,他幼小的心里就迫切地想弄清大冢里神秘瓷器的来历。
  
  上中小学时,他对历史课情有独钟,勤学好问,兴趣越来越浓厚。如愿以偿地考入南阳师专历史系后,他接触到更多历史科学的资料,也了解到了引人入胜的文物考古信息。通过在阅览室看《文物》、《考古》杂志,到图书馆借阅文物考古书籍,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省文物工作队在南阳的考古发掘工地,他对文物考古由兴趣逐渐转变为热爱,随之对文物考古工作者产生羡慕。说来也巧,1959年毕业分配时,学校得到了省文物工作队一名要人指标。学校分配办公室和古代史课张老师找他谈话,通知了他分配到省文物工作队的喜讯。拿着分配通知书,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他到单位报到后,按照队领导的交待,带着行李赴淅川县参加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当时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但和同年龄段的“老”同志汤文兴(下集考古队队长)、吕品、郭建邦、贺官保、靳世信等工作生活得非常愉快,使他进一步热爱文物考古工作,热爱省文物工作队这个团结、友爱、拼搏、奉献的战斗集体。从这时起,杨焕成先生便开始了他的文物考古生涯。
  
  1960年春节过后,他和黄士斌、马志祥同志奔赴信阳,投入孙砦西周遗址的发掘工作。这时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到工地不久“信阳事件”被揭露,考古工地异常艰苦,吃住条件都很差,只能在潮湿的草屋内铺些稻草打地铺,但大家工作热情很高,圆满完成了全年的考古发掘任务。1961年至1963年,常年出差进行田野文物调查和馆藏古书画登记。生活依然艰苦,但通过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新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和其它重要的文物遗存;在全省碑碣普查中调查登录了数百块碑刻文物;到商丘等30多个县(市)、镇登记古书字画,为抢救保护这些易损文物做了一定的工作;和省文化局艺术处荆华同志共同调查全省水灾对文化、文物的破坏,为国家和省决策保护河南的水损文物做了基础性工作。
  


 

  1964年春,省文物工作队派他与杨宝顺、张家泰同志参加全国古建筑测绘训练班。因为此前他们都介入过古建筑保护研究工作,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所以参加这次由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阎文儒、罗哲文、单士元、杜仙洲、祁英涛、陈明达、王书庄、胡绳、余鸣谦、于倬云、李竹钧等授课的学习班后,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吸取专业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自此以后,他除参加少量考古调查发掘外,主要从事河南古建筑的调查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杨焕成先生在古建筑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数十年坚持不懈潜心研究河南古建筑中的地方手法,首次廓清了河南古代地方建筑中建筑手法的分期和特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全国古建筑测绘训练班上,梁思成先生讲授古建筑概论,祁英涛先生讲授古建筑时代特征课。笃学深思的他向两位老师提出,河南明清建筑遗存在建筑结构与时代特征方面与老师所讲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梁先生和祁先生耐心解释:“所讲内容为官式建筑手法,河南的明清时期建筑多为地方建筑手法,二者差别是相当大的,因为河南地方建筑还未被识认,到底差别在什么地方,还需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二位先生希望他结业回河南后,能够从事地方建筑手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以便早日理清河南明清地方建筑特征与北京等地官式建筑手法的异同,解决好这个学术问题。杨焕成虽然接受了老师的重托,表示要想法克服困难,完成这项研究任务,但心里没底,总感到工作量太大,困难太多,又没有河南地方建筑手法现成的资料。如何进行研究,一时无从下手。
  
  学习归来,他利用出差登封的机会,试着从中岳庙现存木构建筑斗拱的结构特征着手,对拱、昂、斗逐件进行考察分析,再细化对斗中的大斗、三才升、槽升子、十八斗;拱中的瓜拱、正心瓜拱、单材瓜拱、里拽瓜拱、外拽瓜拱、万拱、正心万拱、里拽万拱、外拽万拱、厢拱、翘;昂中的由昂、插昂、琴面昂、搭角闹昂、头昂、二昂、三昂、昂嘴、昂面、昂底等进行测量比较研究。对梁架等其它大木作、门窗装修等小木作、平面柱网、脊瓦饰等均以此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岳庙所有现存建筑均为清代官式建筑手法建造的。随之到少林寺,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发现与中岳庙官式手法建筑差别很大,说明少林寺现存建筑系明清时期河南地方手法建筑。尽管河南明清地方建筑手法与官式建筑手法规律性的东西和河南明代与清代地方建筑手法有何不同还不清楚,更谈不上各时代早、中、晚期的差别,但毕竟具体观察到了官式手法与地方手法是有差别的,摸索到了进行比较研究的钥匙。
  
  回郑州后他详细拟定了调查研究提纲,经汇报后得到领导的支持。自此以后,利用他在省文物队调查组常年出差的机会,遇到明清古建筑时就按提纲设置的项目,予以勘察测量。因时间和当地条件所限,采取因陋就简的办法,几乎全部是借来梯子或耕地用的耙登上去记录结构形制和测量有关尺寸。因梯、耙等高度不够,测不到所需数据,无奈只能冒险踩在梯顶或耙顶攀檐、攀梁、攀屋顶进行勘测,结果小摔了几次,受些轻伤,但未引起警惕,以致于1978年不慎从林县文庙大殿檐部摔下来,造成脑部受伤和腰脊椎压缩性骨折,当场休克。数月卧床不能翻身,大小便不能自理。由于治疗及时,幸未留下大的后遗症。病愈后,他初衷不改仍坚持进行勘测工作。
  
  通过10余年的拼搏,经他手勘测的明清建筑近300座,记录了一万多个建筑构件的数据,积累了一大批田野调查资料。运用考古学分类排队的研究方法,将300座明清建筑按照田野调查资料,结合文献、碑刻记载,初步分为明代早、中、晚和清代早、中、晚期,再将其斗拱、梁架等大木作,门窗、天花藻井等小木作,砖雕、石雕、木雕的雕作,瓦件、脊饰等瓦作的特征和数据归入相应的各期中进行比较研究。又经过数年的资料积累和反复对比分析,首次研究出河南地方建筑明代早、中、晚期和清代早、中、晚期的基本特征及这些地方建筑特征与官式建筑手法的异同,并发现河南全省现存清代木构官式建筑3处,受官式建筑手法影响较大的清代地方建筑5座,其它数百座殿式或大式明清建筑均为河南地方手法建筑。通过实地调查或资料研究,他还发现河南周围邻省部分或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地方建筑的建筑手法,与河南同时期地方建筑的建筑手法相同或相近。所以这些地方建筑的“建筑手法”,可归结为广义的中原地区明清时期地方木构建筑的“地方建筑手法”。在河南境内运用此次总结出来的地方建筑特征鉴定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建筑基本上都是准确的。
  
  他所撰写的《试论河南明清建筑斗拱的地方特征》(上、下两篇,分载于《中原文物》1983年第2、4期)和《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异同考》(《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受到了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先生等的高度评价,分别获得省考古学会优秀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古代建筑始终是杨焕成先生治学重点。自参加文物工作至今,他围绕古建筑研究编著、主编和参编的专著有6部。在所发表的103篇专业文章中,古代建筑方面的文章就占76篇(含报刊发表的短文)。
  
  他走遍了河南除淮滨县以外的一百多个县(市),对全省古建筑的概况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综合研究,分门别类地将河南现存砖石建筑和木构建筑的资料进行了详尽整理,成为研究河南古建筑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这方面的成果几种反映在《河南古建筑概况与研究》(载《中国营造学研究》)这篇论文中。此文从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河南省古代建筑的概况,研究、评价现存各时期、各类型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中州大地上萌芽、成长、成熟的发展脉络,以及河南古代建筑文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1981年8月,杨焕成先生调至河南省文物局工作。1983年机构改革,省文物局由正厅级局调整为省文化厅文物局(处级),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文化厅文物局副局长;1985年秋,主持文化厅文物局工作;1986年7月任命为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处级)局长;1988年经省委批准文物局升格为副厅级,他被任命为局长;1997年7月,61岁的他被任命为河南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98年9月退休。依靠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他在任期间,同全局、全省文物工作者一起维护文博队伍的团结,坚持不懈地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大力抢救地上地下文物,开展大遗址保护,筹建河南博物院,狠抓文物安全工作,开展声势浩大的文物法制宣传,使河南文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他注重班子团结,经常和班子成员沟通谈心,大家以诚相待,形成合力,做好工作。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并没有放松专业研究工作,利用节假日和零星的业余时间,撰写发表了文物专业文章50余篇。
  
  他退休到省文物局后,和文博界的同志们还是知心朋友。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专业活动达200多项(次),为文物事业发挥着一个老文物工作者的光和热。现在他担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景区管理与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编委、中华古建筑研究社国内理事、河南收藏学会副会长、郑州古都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顾问、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古建园林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大学建筑历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等。除参加社会活动和与专业有关的学会工作外,他通过在高校承担的教学工作和省文物局及有关文博单位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授古代建筑或文物法制课程,热心培养年轻一代。同时,他笔耕不辍,退休至今撰写了《河南古塔研究》(载《中原文物考古研究》)、《河南古建筑概况与研究》(载《中国营造学研究》)、《中国古塔河南最多》(载《中国文物报》)、《赵国建筑遐想》(载《黄河文化》)、《河南文物世纪回眸》(载《中国文物学会通讯》)、《宋代建筑》(载《中国宋代文化》),《河南古建筑地方特征举例》(载《古建园林技术》)等21篇学术文章,编著了《中国少林寺•塔林卷》(中华书局2003年4月出版),主编了《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河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参编了《中国民族建筑•河南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还参加编辑《河南省文物志》。
  
  杨焕成先生从事文物工作已有47年。他挚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忠诚党的文物事业,正如国家文物局在他退休后给省政府的专函中所称:杨焕成同志参加文物工作数十年来勤勤恳恳、执着敬业,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