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民间美术 > 民俗知识 >

民间诸神及其寓意

时间:2009-08-28 18:47来源:河南民间美术网 作者: 点击:

民间诸神 关公 关公名羽,字云长,本字生,河东邵解县人。东汉黄巾之乱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当时蜀汉刘备起兵,关羽与张飞投靠门下,忠于刘备始终不变,对曹操官厚禄的礼遇

 

  民间诸神
  
  关公
  
  关公名羽,字云长,本字生,河东邵解县人。东汉黄巾之乱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当时蜀汉刘备起兵,关羽与张飞投靠门下,忠于刘备始终不变,对曹操官厚禄的礼遇及诱惑也不动摇。本省民间信仰中,因其勇武、义薄云天,善男信女奉为武圣;因其爱读《春秋》,读书人奉为五文昌神之;又因进退有节、不取非分之财,被供奉为商业之神,广为奉祀。
  
  伽蓝
  
  又称伽蓝尊王,是护卫伽蓝(即佛寺)的神,台湾的伽蓝爷面形红色,且民间有以关公为佛教护法,因此关公也成了伽蓝爷。
  
  观音
  
  观音佛祖的佛号为「观音」,乃是「观音」的略称「观音」。宋代以前的观音都作男相,但明以后至今观音却作女相。依据佛家的传说:观音本为因子,号「慈航尊者」,因感东土众生贪迷酒气财色,利锁名疆,染无边恶业,醉生梦死于六道轮回中,冤缘相报,永无了期,尤其是诸女子,不明天理循环,自甘角落而果倒尘苦。于是发愿下世,脱化女身,以解五浊恶灾,使众女子能知非改过,轮回之灾。在得到瑶池金母与无极天尊允许后,降生为兴林国妙庄王皂三女,即妙善公主。妙善公主化为香山仙长,以断手、剜眼治父重病,父王愈后不忍,祈告天地,还她手眼,结果长出千手千眼,并得道成圣,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在佛经中有「三十三观音」,观音既有三十三法相,在显灵解救世人时,自因实地状况不,而以不同性别之法相现身。目前台湾地区以「观音佛祖」为主神的寺庙,已经超过六百座,可见信士之众。
  
  文殊菩萨
  
  中国民间的菩萨当中,常见有观音、大势至、文殊及普贤四大菩萨。据《悲华经》所说,他们原是亲兄弟,皆为阿弥陀佛之子。而《小乘经》则指他们为女儿身。
  
  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左胁侍,为佛祖的大弟子。大乘佛教推为众菩萨之首。文殊的意思是「妙」,乃梵文的音译。亦有人译作「曼殊室利」及「文殊师利」,室利及师利的意思都是「吉祥」、「首」、「德」。所以文殊又称为妙吉祥、妙首及妙德。
  
  近代的文殊师利菩萨像,胯下皆有威猛的青狮及手持宝剑,是表示智慧锐利无比。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本身专司「智慧」,表「大智」。宝剑更喻佛法可摧伏邪魔。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右胁侍,他是骑着一头六刷牙白象。白象粗鼻垂地,四足健硕,脚踏三尺莲座。普贤菩萨在背上坐莲台,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
  
  古以白象为稀罕珍贵。民间传说水中以龙最为勇猛,而陆上则以大象的力量最大,白象能够坚韧负重,担普渡众生的责任。所以白象实为「理德」与「大行」的象征,因此普贤菩萨时常骑着白象普渡众生。
  
  普贤菩萨的「贤」是最妙善义,而「普」就是谓善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亦即把「善」普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普贤菩萨行愿广大,而左胁侍的文殊菩萨般若甚深;二者皆为佛家的真正精神。
  
  赵元帅、五路财神
  
  赵光明,号「玄坛元帅」又称「财神爷」。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武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即赵公元帅,也就是赵光明、赵玄坛。
  
  据记载,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光明,终南山人。传说是三千七百多年前,武王伐纣时,赵光明为商朝奋战,为国捐躯成仁,武王感谢他的忠勇义胆,追赠「元帅」封号。
  
  赵光明因此得道,玉皇大帝封为三十六天官之首,统辖三十五天官,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光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东路武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武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武财神」招财使者-邓九公和「北路武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等,加上「中路武财神」赵光明,合称「天官五路财神」,掌管人间祸福,迎祥纳福,追捕逃亡,及四方财帛之责。因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所以被民间奉为「财神爷」。
  
  又谓赵光明自秦代隐居山中精修道术,故道家尊称为「赵元帅」,俗传赵元帅因畏寒,故又称为寒丹爷,因此上元夜游巡境时,民众大放鞭炮,系为其暖身。
  
  《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赵光明的法力很大,可以降龙伏虎,驱邪斩妖。而且祂的个性强悍而急,办事速度特别快,加上手下四名招财招宝的使者,托祂们「办事」特别快速,因此最适合做生意或渴望改善经济环境的人,不论是求偏财或正财,都可供奉赵公明。每到三月十六日的诞辰祭,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都来求「财神爷」赐给财富。
  
  玄坛爷赵公明民间奉为五路财神之首,手下有招财、利市、招宝、纳珍四位财神。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的「撞玄坛」,所撞的财神老爷,就是这位武财神赵公明。
  
  撞玄坛,民间俗称「走佛」,是本省相当特殊的庆典,因为郑月十五日这天是玄坛爷的千秋圣日,天色微暗时,信徒们早已准备好「撞玄坛」的行头,将神像用红绿线绑在竹椅上,前后由四位赤裸的壮汉〈俗称走佛人〉抬舆绕境,相传武财神赵公明非常怕冷,因此神舆所到之处,围观的群众就把点着的鞭炮尽力往神舆上丢,为玄坛爷取暖御寒,而神舆在走佛人一路横冲直撞下,穿过人阵,鞭炮的围攻,安然返回庙中,结束一场惊险的人炮大战。
  
  哪咤太子
  
  哪咤太子爷又称为「中坛元帅」、「大罗仙」、「太子元帅」、「金康元帅」、「金环元帅」、本省民间一般称太子爷、三太子、哪咤三太子。根据《封神演义》记载,哪咤原天上一珠,下凡投胎为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子,长大投身太乙真人门下,帮助周武王伐纣,完成大业,全家都肉身成圣,视为通俗道教中神兵、神将的统帅;本的善男信女都相信太子爷能压妖魔鬼怪,奉祀非常虔诚。
  
  十八罗汉
  
  无论是佛堂或寺庙,凡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都在两旁壁上祀奉为从神。
  
  十八罗汉本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是历史人物。罗汉,是梵文译音“阿罗汉”的略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为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
  
  佛教称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再会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应受人天供养。
  
  著名的十六罗汉,传说是受到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后来又增加了降龙、伏虎两位尊者,成为流行的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的兴起,并无经典依据,主要是当时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处加画了两位,成为以后最流行的罗汉群像,列于大雄宝殿两侧,在一般寺庙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形。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来历: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
  
  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文昌帝君。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
  
  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之合称也。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先,其时宇宙无形、无气、无物,元始一气分真化气,以一气化而为三,在虚无自然的大罗天境,分化为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此一气亦称元始祖气,也有尊之为元始天王的。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清微天,亦号无形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居于上清真境禹余天,亦号无始天尊灵宝君,道德天尊居于太清仙境大赤天,亦号梵形天尊神宝君。三位天尊统称为「道」,而习称「三清」,是道教最高之神。而每位天尊相距,各历七千余劫四十一亿年,并各说经十二部,分为洞真、洞玄、洞神合称三十六部尊经,而传于后世广度群迷。
  
  门神
  
  门神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武门神通常用来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画幅较大,与真人高度相仿。造型以全副披挂、手执兵器的武将为主,常见的有『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韦驮、伽蓝』等。文门神为文官型的门神,贴在进入院中的二道门或房门上,常见者如:『三星』、『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加官进禄』等。
  
  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地位显要,设置的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佛、道殊途,门神个有不同,意义则是同归。
  
  秦叔宝与尉迟恭为唐代武将、建国功臣,素以武勇著名。相传唐太宗夜寝难安,时闻鬼魅呼号;乃请秦叔宝与尉迟恭把首宫门,是夜安寝无事。
  
  如此数夜,凡由二将护卫,皆安然无恙。唐太宗不忍见到二将夜夜辛苦,逐招画师描绘二人容貌,贴于门上,依然奏效。
  
  于是,二将护卫逐鬼的故事广大流传,民间据此即尊为门神。
  
  依据《西游记》对于秦叔宝与尉迟恭的描写:头戴金盔光烁,身披铠甲龙麟,手执金瓜斧钺;一个是凤眼眼朝天星斗怕,一个是环晴映电月光浮,直令鬼魅闻风丧胆。
  
  各种门神的寓意
  
  最普遍的门神是秦叔宝和尉迟恭,除此以外尚有郁垒和神荼。郁垒和神荼是一黑脸一粉脸各执金瓜斧,能制服鬼,常用苇索缚绑鬼喂虎,威风凛凛,上述武门神常见于王爷、武将相类神格的庙,但士地公庙则只能绘男女侍神。
  
  一般庙宇的两侧门也绘之侍神,其为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这些门神手上捧的东西都有其吉祥寓意,如牡丹和酒杯,表「富贵进爵」;官帽和鹿,为「加官晋禄」;仙桃和石榴,谓「长寿多子」;香炉、茶壶、杯子,意为「献香晋福」;花和花瓶,即为「平安富贵」。另也有捧印和持剑者,为主神之剑童和印童。若在城隍庙,还可能请文武差,牛头马面来当门神,一则显庙之特色,二则可添威严气氛。
  
  除了吉祥和护卫的寓意,也有寺庙绘制寓有含意的二十四节气门神及三十六神将门神。二十四节气门神是由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二十四节气的象征之神组成,其都绘于两侧,四扇门有四季流转之意。三十六神将是保生大帝的部将,因此仅有保生大帝庙可见到,两侧四扇门上,神将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每人都骑一灵兽,表情动作各异,甚为热闹丰富。
  
  台湾有些具有帝后神格的大庙或官建的庙宇,如孔庙、武庙以及台南的大天后宫、玉皇宫…等,其庙门并无绘制门神,而用一颗颗圆形凸起的木块代替,谓之门钉。门钉象征尖锐之物,妖魔鬼怪都不得接近、后渐转为现今浑圆的造型。门钉数目,古制唯一百零八个或八十一个(两扇门之总数),前者为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之总和,为礼制之大者;后者因九九而生(久久)意为隆厚。
  
  韦陀
  
  韦陀尊者又称「韦陀菩萨」,或称「增长天王」祂是帝释古佛化现于三界中的护法降魔身,一般都以天大将军身的形态出现,是佛教护法神,是八大将军之一。身穿盔甲,手持降魔雷矢宝杵,而帝释古佛所示现的标记,就是七色的弓状彩虹,为了表示祂的心地纯洁,其貌且作童子像模样。
  
  持念韦陀菩萨神咒,身体的外围会被七色虹圈所包围加持,虹圈外还有一度金圈护体,在修持时身体会感到热腾腾的。因为古佛的光是金色,代表宇宙中的最高修持成就;这个由持念韦陀菩萨神咒所生起的金光罩亦加持着修行者身体外边的空间,正极的阳刚法力威猛无比,令一切的邪魔妖魅不能侵近。
  
  修持韦陀菩萨神咒,除了有护持一切众生及降魔能力外,还可使修持者减轻及断除五欲,特别是众生的淫欲之心;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断了淫欲便能了却生死尘劳,修证如来的涅盘大道方可希冀。
  
  灶神
  
  灶神之祀自古即为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但是,有关灶神的传说却众说纷纭,甚至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传统。灶神信仰大抵由原始人火主神信仰而来,在原始的氏族群居地常烧起一堆长明火,用以取暖和烧烤食物等,因此,「火」对于原始的氏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也产生了对「火」神的崇拜。当原始氏族瓦解后,长明火渐渐被每一个家庭的「灶」所取代,对「火主神」的崇拜也逐渐地演变为对灶神的崇拜。
  
  由于火对于原始氏族的重要性,火主神的地位也相应地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火主神演变成灶神后,其地位也自然降低了,因此,不同的地区便产生了不同的灶神传统。
  
  在原始氏族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最高威望的妇女管理,因此,灶神也自然地以女性形象出现,《庄子》形容灶神说「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之君」,她手下更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神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
  
  灶神美貌的形状给人亲切的感觉,然而其美女形象却不适合其威严的身份,而且又不适合及后的男权意识的需要,并且老妇人在外表上会缺乏神性的威严,这就促使了灶神形象的转变。
  
  汉代以后,灶神多以男性形象出现,并且充当灶王爷的也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汜论训》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到了唐代,灶神甚至有了名姓、妻子和六个女儿,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专司察人的过失。灶君崇拜仪式
  
  祠祀灶君的习俗早在先秦两汉时已有,汉代祭灶通常在冬至以后第三个戊日(即腊日),南朝梁时定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以豚酒祭灶。唐未以后民间习俗则以腊月(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灶神虽然只是居住在各家各户里,但由于他在职权上是天帝派驻下方的全权监察代表,因此,灶神之祠也由庶人所祀之灶升为大夫之祀了,灶神也因此广泛地被道士所利用。
  
  灶神原属家神,长年累月由人们供奉,一般初一、十五上上香而已,也无须铺排,但每年的腊月廿三日则须举行祭祀仪式,叫做「送灶」。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廿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廿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廿三祭灶。每到腊月廿三这天,中原城乡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廿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民间风俗,多供奉灶神于灶台上。腊日灶王将上天时,以后代祭灶便成了糊弄灶王爷的把戏,以酒糟抹于灶门,谓之醉司命,使灶王沉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