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乐舞遗珍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乐舞遗珍 > 概述 >

河南民间乐舞概述

时间:2009-09-24 19:26来源:互联网 作者: 点击:

河南省内各地每逢节日都是民间乐舞最为活跃的时候。民间舞蹈有踩高跷、扭秧歌、跑马灯、龙灯舞、九莲灯、花鼓、踏跗舞、英雄鼓等,民间音乐有著名的河洛大鼓、信阳民歌、陈州

  河南省内各地每逢节日都是民间乐舞最为活跃的时候。民间舞蹈有踩高跷、扭秧歌、跑马灯、龙灯舞、九莲灯、花鼓、踏跗舞、英雄鼓等,民间音乐有著名的河洛大鼓、信阳民歌、陈州民歌、豫西锣鼓等。
  河南民间乐舞种类丰富,喜庆气氛浓烈,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极受河南民众的喜欢。这些充分反映了河南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为厚重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更加动人的色彩。
  
  【民间舞蹈】
  
  高跷
  
  高跷是脚踩在竖立的木棍进行的舞蹈表演,俗叫“踩高跷”、“踩高脚腿儿”。
  高跷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很广。其道具主要是木跷,选结实的木料做成高低不等的脚跷,高则数尺,低则只有几寸,一般2尺左右,绑在腿脚上即可进行表演活动。依其表演难度有文有武。‘文高跷’随弦乐扭踩或走队形,如走‘8’字或走剪子股。“武高跷”要表演各种技能动作,如双叉、过天桥、跳高等。也可设置剧情,如“唐僧取经”、“扑蝶”、“白蛇传”、“扯犟驴”,配以唱词、道白。表演时,念唱结合,文武兼有,很有情趣。
  高跷表演用人少则三五人,多则三四十人,甚至上百人。多在春节、元宵或古会时表演。一队人身穿古装,扮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色,男摇芭蕉扇,女持花篮、汗巾等,走走退退、摇摇摆摆,很受人们欢迎。
  
  秧歌舞
  
  秧歌舞也叫扭秧歌。原流行陕北,新中国成立后传入泌阳境内。多由河南民众为庆祝节日组织盛大游行及宣传活动时在街头表演。
  秧歌舞有大小之分。大秧歌扭动幅度大,双臂甩开,速度较快,挺胸昂头,显得雄健有力,适宜走街串巷表演;小秧歌步伐柔美,双臂摆动幅度较小,适宜街头、广场和舞台表演。
  秧歌舞统一着装,场面欢快活泼,整齐壮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近年县城少数退休女职工组织秧歌舞队,节日喜庆登台表演,平时用以健身,得到人们赞赏。
  
  竹马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民间也叫“跑马灯”、“活马”或“竹马灯”。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上涂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作奔驰状的马腿。“马”腹两侧画有骑马状的假腿假脚。竹马舞表演人可多可少。1人者称独马,作演马、跳卧等表演;2人者多演“小俩口回娘家”;4人者多表演“三英战吕布“等。旧时宜阳县张金乡的“竹马阵”,有10人参加,按“孙子排阵法”编排,几十匹马一齐登场,还配有马童、鞭夫、炮手、铜牌子、长枪手等。表演时“马”、人一齐变换各种阵法,诸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竹马舞表演多由打击乐器及笛号伴奏,表演者边演边走,观众边追边看。、跑旱船、扭秧歌等热闹非凡,俗称“故事队”。
  
  龙灯舞
  
  龙灯舞是由数十人表演的集体舞蹈,龙头用竹、木扎制而成,外糊纸或布,彩画点睛,龙身为10节,也有按当年月份扎制的,平年为12节,闰年扎13节。每节安灯一盏,也可不安灯。龙身、龙尾用竹木扎架。舞时众人举道具,在下边协同动作,进行操作,形成飞龙、倒龙、龙摆尾等。前面有一武生打扮的人引路,如果举龙人功夫高超、熟练的话,还可做些飞腾、蜇伏、戏水等动作。常伴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主要流行于河南登封、南阳和沁阳等地。
  
  洛阳——狮舞
  
  洛阳狮舞中的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派狮舞,表演奔放洒脱,刚烈矫健。通过大幅度、刚劲雄浑的舞姿,表现狮子威武的气质和勇猛的神态。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又极重气氛渲染,在金鼓齐鸣、鞭炮大作的火爆氛围里,民间艺人通过跳跃、跌扑、腾翻、打斗、登高履险,将“狮子”那“兽中之王”的威猛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洛阳大里王狮舞在表演形式上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所谓“文狮”,是指主要在地面(包括放在地上的桌子上面)上表演。在“回回”(逗狮人)的引领下,两只或多只狮子表演嬉戏、撕咬、打斗、蹿跳(桌子、火圈、刀山)等动作;“武狮”主要表演区域在高空,是在用高杆、梯子和板凳等物搭成几米乃至十几米高的、活动范围极小的“表演场地”上,“回回”和“狮子”在上面做出各种精彩而惊险的表演。
  
  三门峡——“和尚顶灯”舞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向阳村流行的和尚顶灯舞,堪称社火一绝。每逢正月十五灯节演出时,它都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和尚顶灯舞是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色袈裟的和尚演出的。他们头顶粗瓷大碗,碗里直立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蜡烛。说它是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使和尚顶灯成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在表演时,和尚们聚精会神,意念纯真,放在头上的大碗纹丝不动。灯节之夜,烛光闪烁,摇曳的蜡头与闪金泛红的和尚服相映成趣。众和尚迈着唐宋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正月是玩耍社火的高峰期,每当和尚顶灯一出现,观众的兴头会立即达到高潮,喝彩助威声经久不断。随着顶灯队伍的行进,观赏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动。和尚顶灯是正月十五最受人们欢迎、最具吸引力的社火活动。
  
  陕县——花鼓
  
  陕县花鼓,流传于三门峡市陕县一带故而得名。每逢灯节、庙会活动时,“花鼓”在社火队伍中间进行表演。陕县花彭表演者有三人,三个男子分别扮演“花鼓女”、“相公”、“丑旦”。陕县花鼓的表演没有唱腔,舞蹈动作随着社火锣鼓队伴奏进行表演,通过舞蹈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强烈感情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南阳——踏跗舞
  
  流行于南阳民间的踏跗舞是以旋转为特点的女子独舞。跗,是一种形状像鼓,外面围皮,里面实糠的道具。在踏跗舞中,右二人击手为节,左二女子身轻体捷,在鼓上跳跃翻飞,舞者应和音乐节拍,时而倾斜向下,时而旋转摇曳,舞姿优雅,给人以强烈动感,仿佛舞蹈者已远离这喧闹的世俗,“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嵩山——英雄鼓
  
  嵩山英雄鼓是古代战争临阵助威和欢庆胜利的遗留,主要是打击乐器,以鼓、锣、镲、铙为主,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铜器。铜器是狮子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器声音宏亮,节奏明快,舞者闻之精神抖擞,力量倍增,听者闻之亦精神昂扬,劲头十足。
  除了主要乐器之外,还配有班鼓、甩鼓、挎鼓、小绞镲、朗朗哧、小马锣、长号、大串锣等,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嵩山英雄鼓的主要鼓歌有一路鼓、二路鼓、三路鼓、四路鼓、长行、五群羊、鼓帽、锣鼓传、步步紧等。不过这些鼓歌一般都不单独打,而是根据情况需要几路鼓相互套着打,以延长时间,增加气势,烘托气氛。
  
  兰考——“麒麟舞”
  
  兰考县民间传统舞蹈“麒麟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据介绍,麒麟舞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曾在我省豫东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
  
  淅川——串灯舞
  
  淅川县的《串灯》步法上没有什么严格要求,但它以绚丽多彩的花灯“灯阵”取胜,参加舞蹈表演的竟达一百二十多人,靠四盏牌灯定位,四十八盏担对灯的人在中间对成巨大的“灯阵”,排列在广阔的广场空间,似银河群星,如万家灯火。加之狮子、龙灯、花船从四十八盏担灯的队里行间穿插游动,纵横交错,欢腾雀跃,给人以五彩缤纷、热烈奔腾的快感。当领头灯带领群灯撤出“灯阵”时,群灯顷刻又变成一字长蛇,蜿蜒曲折,恰似一条金色小溪,缓缓流去。这种动人的场面,在其他舞蹈中是罕见的。
  
  除上面提到的民间舞蹈外还有许多,例如:陕县“三条腿”、卢氏界南花鼓、卢氏界北花鼓、三门峡“棒棒鞭”、内乡“庄稼佬送闺女舞”、南阳“呓怔官儿舞”、南阳镇平“夜叉与野人舞”、小车舞、嵩县“高装”社火、嵩山英雄鼓、沁阳“高抬火轿”、南阳七盘舞、南阳“怕老婆顶灯舞”等。
  
  【民间音乐】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原仅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
  二十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方曲种。其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便于叙事和抒情,胜过琴书的冗繁拖沓;演唱者改坐唱为站立表演,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演员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其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方便演说各类书目。在演唱书目方面,河洛大鼓脱胎伊始便大量演唱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等长篇书目。
  
  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陈州民歌
  
  陈州的民歌历史悠久。诗经《陈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民歌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陈州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反映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有歌颂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的,有怀古喻世的吟咏,也有反映四季风光、农事耕作、婚丧嫁娶、打情骂俏的杂调等。有的歌词热烈明快,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直抒心曲,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
  
  豫西锣鼓
  
  豫西锣鼓以灵宝的亚武天锣、齐天圣鼓、程村女子锣鼓、湖滨区威风锣鼓最为著名。亚武天锣可行进表演亦可站场表演,它阵容庞大,雄壮激烈,激昂感人,以气势见长。
  豫西锣鼓以灵宝的亚武天锣、齐天圣鼓、程村女子锣鼓、湖滨区威风锣鼓最为著名。
  
  民间音乐除此之外,还有洛阳海神乐、灵宝“亚武天锣”、南阳背歌舞、倒立民乐、灵宝“眉户”、灵宝猴鼓等。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