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乐舞遗珍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乐舞遗珍 > 概述 >

河南古代乐舞概述

时间:2009-09-24 19:32来源:《中国音乐史图鉴》 作者:刘东升等 点击:

【一】远古至战国时期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河南此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多种乐器及乐舞图像,形象的反映了河南音乐在当时的面貌。古代人民制作了编钟、编磬等精美

  【一】远古至战国时期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河南此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多种乐器及乐舞图像,形象的反映了河南音乐在当时的面貌。古代人民制作了编钟、编磬等精美的乐器,供统治者享乐的乐舞亦盛行于世。
  
  (一)乐舞
  
  在商代卜辞(甲骨文)中见到的乐舞有《隶舞》、《羽舞》等。这些乐舞多用于求雨,也有的用于祈年或祭祀祖先、山川。有巫师作舞,或商王亲自作舞。
  
  这是甲骨文中求雨之舞的记载(图1-1、图1-2):

 


1-1
 
 

 
1-2


  甲骨文中的“舞”字(图1-3),像一个人手持牛尾或其他动物的尾巴舞蹈之形。
  

 


1-3
 


    
  河南辉县出土铜鉴乐舞图(图1-4)。约为战国制品。器物虽已残破,但在质地极薄的碎铜片上发现有细如发丝的纹饰,上有宴乐、狩猎、草木等画面。中部房屋两边悬有编钟、编磬。钟为钮钟,共五件,由两人演奏。罄也是五件,有三件清晰可见,由两人演奏。演奏者双手执槌,姿态优美。

 


1-4

 
  
  
  (二)乐器
  
  这个时期的乐器,河南考古发掘的实物有骨笛,埙,罄,钟,铙,鼓等。
  
  1、骨笛
  
  近年,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骨笛十件余,长约10至20厘米。其中大部分已残缺,有一件完好无损。骨笛有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孔圆。以其一端为吹口,可吹奏现代的民歌曲调。此遗址距今约八千年。属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物。这类骨笛是我国笛箫乐器的雏形和远祖,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笛。
  
  2、埙
  
  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吹奏乐器,它的按音孔不断增加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商代的埙多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制的,所用的质料有陶制、石制、象牙制、骨制等。如河南郑州二里岗早商遗址陶埙,呈椭圆形,有三个按音孔。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骨制埙,埙体前后刻兽面纹,制作精美,呈橄榄型,有五个按音孔。(图1-6)
 

 


1-6
 

 
    
  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墓陶埙,呈平底卵形,一大一小,各开五个按音孔,可发八个连续半音。后世的埙大都是平底卵形,河南古代埙的制作在商代晚期已趋向规格化。
  
  3、罄
  
  罄是打击乐器,它可能源于某种石质片状的劳动工具,如石铲之类。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石质工具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便用来为乐舞伴奏,于是出现了罄。
  
  河南地区在商代时期石罄制行多样。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早商时期石罄,罄面经过加工磨制,比东下冯遗址和陶寺遗址石罄已有很大的进步。安阳殷墟西区墓葬曾出土六件石罄,呈不规则的长五角形,边有一至二个圆孔,有的罄面绘有似鸟或兽状的纹饰。安阳小屯商代奴隶主妇好墓出土两件石罄(图1-7、1-8、1-9),属武丁晚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初)遗物。
 

 


1-7

 
  
 

 


1-8

 
 

 


 1-9

 
  
 
  
  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大理石制作的虎纹石罄(图1-10)长84厘米,高42厘米。纹饰是雄健的威猛的虎纹,罄体磨平,制作精美,上方有供悬挂用的圆孔。
 

 


1-10
 

 
    
  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洹水南岸出土一件龙纹石罄(图1-11),长88厘米,高28厘米。两侧罄面雕刻龙纹,龙头做张口欲吞状,后肢屈收向前,前后肢之间成圆形蚕纹。
  

 


 1-11


 
  
  河南商代时期还出现按音列组合起来的罄(称“编磬”),多三件一组。如安阳殷墓出土编磬,罄体铭文有“永启”“永余”“夭余”。罄在后世主要用于统治者宗庙祭祀和朝聘、宴享等礼仪活动。罄和钟作为乐器和礼器,是统治者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4、钟
  
  钟是打击乐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陶钟(图1-12),为新石器时代遗物,可能是铜制钟的前身。河南地区陶钟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钟类乐器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1-12

 
  
  
  5、铙
  
  商代铜铙有两种形制,小型铜铙都在河南发现,如故宫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一组的铜铙;殷墟妇好墓出土五件一组的铜铙,形制为短体、短柄,其口在上,柄在下,可置于座架上演奏,即所谓“植鸣”或“持鸣”。
  
  6、编钟
  
  钟依据一定的音列组合在一起,称为编钟。河南地区考古发现早期编钟为西周中期制品。如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编钟(图1-50)已达十三件,其音高课构成完整的十二律半音音阶,是春秋至战国之际的作品。同墓还出土了此套编钟的钟架(残),揭示了古代钮钟的悬挂方法。
  

 


1-13
 


    
  7、编铙
  
  铙是打击乐器。河南安阳殷墟多次发现三件一组的编铙,如大司空村殷墓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件一组的编铙(图1-14)。
 

 


1-14

 
  
  
  8、鼓
  
  商周以来河南出现多种形制的鼓。鼓面用蛇蟒等有鳞甲动物的皮制作,也有用牛羊皮制作的。考古发现的木鼓大多因年代久远,多已残毁,但曾发现有仿照木鼓制作的铜鼓(不是流传于我国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底气的铜鼓),如传世的双鸟饕餮铜纹鼓(图1-15),相传出土于安阳,鼓面仍仿鳄皮。
 

 


1-15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到汉代我国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国家设置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乐舞、相和歌、鼓吹曲和有乐队伴奏的百戏都很兴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各地区、各民族以及邻近各国音乐得到交流与融合。河南在此时期的音乐形式也更加丰富,琴、瑟等器乐的演奏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乐舞百戏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鼓舞。上层两人以优美舞姿击建鼓。下层有杂技表演和伴奏乐队。河南方城东关汉画像石中的鼓舞。上层建鼓下垂双铃。两人边击鼓边舞蹈。下层有伴奏乐队。河南安阳北齐墓出土黄釉瓷扁壶乐舞图案(图2-1)。共五人。中间一人立于莲花座上舞蹈,右边一人吹笛,一人作拍手状;左边一人弹五弦琵琶,一人击钹或星。五人均穿双袖窄小的胡衫,腰间系宽带,头戴胡帽,面貌为深目高鼻,似为当时西域人形象。表演的是胡腾舞。
 

 


2-1
 

 
    
  2、鼓吹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鼓吹乐。它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有时加歌唱。从河南出土的一些乐舞画像砖上我们可以发现鼓吹乐当时在河南的盛行情况,为我们研究鼓吹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的两块彩色鼓吹画像砖(图2-2、2-3)。一块砖上有奏乐者四人,自右至左,两人吹角,角长而弯曲,口端上昂,系有彩幡,随风飘扬;两人击鼓,鼓系挂腰间,右手执槌敲击。另一块砖上五人,自右至左,一人吹横笛,一人吹排箫,两人吹长角,一人吹笳。这是一种徒步行中的鼓吹乐队。
 

 


2-2

  
  

 


2-3
 


  
    
  3、 竽瑟之乐及其他
  
  阮咸是弹拨乐器。魏晋人阮咸善于演奏这种乐器,人们便称之为阮咸,后世简称阮。到了唐代,在河南也发现有弹阮图象,如洛阳涧西出土唐代人物花鸟螺细铜镜(图2-4),镜钮左侧端坐一老者弹阮。
 

 


2-4
 

  
    
  4、 北朝石窟伎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北朝,佛教石窟艺术勃兴,闻名于世的石窟寺,如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这些石窟保存了丰富的伎乐人和伎乐天形象。他们是佛教艺术中的装饰性图象,也是直接或曲折的反映了当时音乐发展的真实状况。伎乐人图象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乐伎的写照,乐伎的社会地位低下,实际是统治者纵情享乐的音乐奴隶。在巩县石窟寺里的伎乐人浮雕,全部出在雕满层层佛像或供养人的壁脚下(图2-5)他们的位置恰好反映了乐伎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在频繁的宗教活动中也有乐舞活动。如在释迦牟尼佛生日、成道日前后或行像、六斋、浴佛等礼仪中,洛阳各佛寺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和歌舞百戏表演。
 

 


2-5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河南音乐进一步发展。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宫廷燕乐盛行一时。文人绘画、壁画和墓葬石刻浮雕中反映的乐舞和乐队演奏场面,都很庞大壮观,显示了音乐文化的辉煌发展。
  
  1、 乐舞俑
  
  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大量隋唐时期的乐舞俑,反映着当时河南封建统治阶层的乐舞表演情况。安阳隋代张盛墓乐俑(部分)(图3-1),八人跪坐,演奏琵琶,竖箜篌、排箫、钹等。
 

 


3-1

 
  
  
  2、伎乐浮雕
  
  隋唐五代的伎乐浮雕龙门石窟八司作伎乐浮雕中有两个舞者。万佛洞有伎乐浮雕,所奏乐器为筝、琵琶。
  
  【四】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人口大量增加。说唱艺术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组合形式的器乐演奏,活跃在城镇各处。文人的词曲作品竞相传唱。戏曲在此时期已发展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北方的杂技和南方的南戏涌现出众更多的作家和作品。河南等地发现的雕砖、壁画、陶俑、石刻、舞台等和戏曲有关的文物遗迹描绘歌舞、百戏的散乐画面,都是当时音乐活动的写照。
  
  1、 城乡音乐活动于散乐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的演唱图(图4-1).一女子执拍板演唱。中间方桌上摆着饮具、食品,左右两人端坐听曲。此为艺人在富户人家击板演唱,也如吴自牧《梦粱录》所述:“府第富户,多于邪街等处,择其能区妓女,顾倩袛应”。
 

 


4-1

  
  
  
  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还有说唱场面。
  
  辽宋时期河南还流行散乐。散乐即百戏,它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因素。宋代散乐有“杂手艺”、“歌舞”、“杂剧”之称。散乐中的歌舞表演图象在河南多有发现。如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散乐图(图4-2)。中间有一女舞者。乐队十人,所奏乐器为笙、筚篥、排箫、琵琶、横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赵大翁是兼营工商业的地主。此画对面壁上绘赵大翁夫妇正对坐观赏散乐表演。
 

 


4-2

  
  
  
  河南焦作金墓散乐画像石(图4-3至4-4).出土于金承安四年(1199)的墓葬。共十一人,中间两舞者,右面伴奏者四人,两人吹筚篥,两人击杖鼓;左面伴奏者五人,一人击大鼓,一人击拍板,一人吹筚篥,两人各执手鼓一具,举槌敲击。
 

 


4-3

 
  
 

 


4-4

 
  
  
  2、 杂剧
  
  宋元时期河南的戏曲有杂剧。如偃师、温县宋墓雕砖等,保存了杂剧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形象资料。河南偃师宋墓杂剧雕砖(图4-5)共三块,正是在表演的杂剧人物形象。
 

 


4-5

  
  
  
  河南温县宋墓杂剧雕砖有杂剧角色五人,其化妆形象与偃师杂剧雕砖相近,均为当时常见的杂剧角色:末泥、装孤、引戏、副净、副末。此墓乐部图(图4-6)有六人,所奏乐器为琴、杖鼓、方响等,其中有二人执杖。此乐队可能是为杂剧伴奏的,也可能独立表演器乐节目。
 

 


4-6

 
  
  
  宋杂剧艺人丁都赛雕砖(图4-7)。相传是河南偃师宋墓出土。丁都赛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著名杂剧艺人。
 

 


 

  
  4-7
  
  3、 器乐
  
  河南在焦作西冯封金墓曾发现演奏三弦乐俑(残)(图4-8)。
 

 


  4-8

 

  
  河南安阳宋代王用昨墓,修建于北宋熙宁十年。此墓壁画有乐队演奏场面,所奏乐器为笛、筚篥、拍板、细腰鼓等。(图4-9)
 

 


 4-9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广大城镇乡村的音乐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民歌、小曲、弹词、鼓词、莲花落、什不闲、花鼓、太平鼓、弦索调以及有歌舞杂技表演的“走会”等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各种各样的剧种,都广泛流行。
  
  1、 地方戏
  
  乾隆元年绘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农村演戏图(图5-1)。戏台的席棚仿瓦顶式,演出剧目为《吕布戏貂蝉》。台下围观者甚众,远处有往来行人和停泊的船只。
 

 


 5-1

  
 
  
  《清明上河图》和《太平春市图》中都还有肩担戏的演出场面(图5-2)。
 

 


5-2

 
  2、 乐谱
  
  曲线形式的乐谱,古称“声曲折”。其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即是为周歌所配的曲谱。明正统九年刊行的《道藏•玉音法事》(图5-3)中的颂赞音乐,既是用此种谱式。
 

 


5-3


  河南考古发现的大量出土、保存至今的乐器、乐佣、雕砖、壁画和绘画等文物是音乐史的直接物证,它们生动的反映着河南古代五彩缤纷的音乐生活,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它们向人们展示着河南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风貌,充实和丰富了人们对河南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音乐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古代河南音乐及历史文化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并开掘出新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