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研究期刊 > 史学月刊 >

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部分文章摘要

时间:2009-09-26 19:42来源:史学月刊网 作者:史学月刊编辑部 点击: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英国史研究 于文杰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中国英国史研究;英国革命;工业革命;英国的发展道路 [摘要]改革开放3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英国史研究
  
  于文杰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中国英国史研究;英国革命;工业革命;英国的发展道路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术研
  
  究队伍和学科理论体系,讨论了17世纪英国革命、工业革命等英国史上的重大问题,拓展了英国史研究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英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英国近代社会的开端、英国史与现代化、英国史与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关系等问题,则应当予以辩证分析并做出新的探索。
  
  •专题研究•
  
  隋及唐初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张旭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废除;隋代;唐初
  
  [摘要]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隋代,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密切攸关,并经历了三个阶段。唐高祖武德年间,由于门阀势力的影响以及门荫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曾一度恢复,但旋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次被废。自此以后,九品中正制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洪武时期征荐制度考论
  
  展龙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明代;洪武时期;征荐制度;征荐过程;征荐特点
  
  [摘要]征荐是明洪武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间,受政局及相关政策调整之影响征荐次数不断增多,规模渐趋扩大,相关制度亦日益完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洪武元年至三年,此为征荐人才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征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随意性和一度猖獗的滥举现象。第二阶段:四年至十二年,征荐科目细化,年均征荐次数趋少,征荐之法日趋规范。第三阶段:十三年至十五年,征荐次数、规模骤增,相关制度更为完善。第四阶段: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征荐次数锐减,规定趋严。征荐制度的逐步推行,扩大了明廷的选官范围,为封建政权的重建获得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士大夫提供了入仕的契机。
  
  明洪熙、宣德间乡试解额制度的确立与运行
  
  汪维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明代;洪熙;宣德;乡试解额;定额录取
  
  [摘要]明洪武三年五月开科诏曾确定乡试直、省的录取名额,由于国家急需人才并未执行,而是采取了“不拘额数,从实充贡”的政策,建文、永乐朝依然如此。洪熙、宣德时期,根据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了整改,重定乡试解额,实行依额录取,使乡试录取进入常态。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及其实践的历史来看,洪熙、宣德年间是明代乡试解额制度初步确立与运行时期,规定了明代乡试依解额录取的基本准则和方向。
  
  战时中国知识精英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
  
  闻黎明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精英;处置日本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侵略最重、压迫最深的国家,七七事变的爆发更将中华民族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因此,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推进,战后如何处置日本这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思考。荟集着大批知识精英的昆明地区的学术、教育、舆论界,站在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战后处置日本的原则、民间赔偿、领土回收、改造日本政体等问题,提出不少颇有价值的意见。梳理70年前的这段历史,既可再现当年中国知识精英在重建中日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见解,亦有助于了解他们为建立国际永久和平秩序的努力。
  
  •社会经济史•
  
  清末民初黑龙江禁毒成败论略
  
  隋丽娟邓天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关键词]清末民初;黑龙江;禁毒
  
  [摘要]鸦片战争后,鸦片传入黑龙江尽管晚于沿海及中原,但其危害当甚于沿海及内地。它不仅导致了罂粟与粮争地、边民体质深受其害,也极大腐蚀边军战斗力,使黑龙江民风民俗由醇厚渐致浇漓,这不能不说是清末民初边防的重大隐患之一。因此,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禁毒问题是关系边疆安危的大问题,对于其成败的分析与总结,无疑会给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经验。
  
  
  
  1928~1937年河北省禁查烟毒探析
  
  肖红松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关键词]民国;河北省;查禁烟毒;禁烟举措;禁政
  
  [摘要]1928年7月河北省政府成立后,对严峻的烟毒问题采断禁政策。该省在执行国家禁烟禁毒法规的同时颁行一些地方性法规,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立严明的奖惩考成机制,在禁种、禁运、禁售、禁吸及禁毒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也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关键词]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机制;表现
  
  [摘要]在开埠通商、先进生产力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港口—腹地这一先进生产力空间扩散和区域联系的主要途径,在进出口贸易的强大推动下,近代中国经济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致表现在物流的主要流向和交通布局的改变、现代工业与市的分布、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上海和香港的作用以及大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改变等8个方面。
  
  埠际贸易与上海多功能经济中心的形成
  
  唐巧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关键词]埠际贸易;多功能经济中心;区域发展
  
  [摘要]埠际贸易的宏观变化改变了上海原来的经济中心地位,上海工业中心的兴起,保持了其全国外贸中心地位。在对外贸易上,工业中心给外贸中心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国内埠际贸易中,上海的影响由外贸向工业中心转化,并保持强大的影响力。上海与对象口岸间的互动中,有直接航运的困窘、中外商人的利益争夺、资金的短缺与牵制,上海由此逐步形成了航运、商业和金融中心。
  
  
  
  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区位分析
  
  ——兼与宁波港的比较
  
  王列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关键词]上海港;宁波港;区位分析
  
  [摘要]近代上海港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港的区位优势,与宁波港相比,近代上海港崛起有三大独特区位条件,1.位于长江出海口,能很便捷地通过长江这一黄金水道进入富庶的长江流域;2.开埠前后,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的商业中心,上海港是作为苏州的外港而得到飞速发展的;3.上海港所在的太湖流域是平水区,行船较为方便,有利于上海港对内陆的辐射。
  
  晚清福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姜修宪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关键词]政府;近代化;区域发展
  
  [摘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晚清时期,福建地方政府在区域近代化中对社会环境的治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对商业税收的榨取和对新兴实业的经营等方面,其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由于政府角色的错位,最终导致了福建近代化的失败。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封建”:旧话重提,意义何在?
  
  ——对“封建”名实之争的理论探讨
  
  黄敏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封建;名实之争;坚持论;否定论
  
  [摘要]近年来封建名实之争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其中反映了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封
  
  建坚持论者认为“秦以后封建论”已成定论,“封建”概念约定俗成,质疑封建论就会动摇中国革命纲领和唯物史观的基石;以此为由提出封建论不容否定。实际上封建名实问题在中外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否定和质疑的观点也越来越普遍。“封建”的约定俗成未经学术的考察是不合理的概念演变,由此形成概念混乱。对此循名责实是必须的。“秦以后是封建社会”并非出自封建坚持论者所说的马克思的原论,也缺乏史实根据。坚持论者从理论出发,主观、随意地认定中国秦以后是封建社会,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也背离了历史学求真的目的。重新审视“封建”问题,可以廓清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历史学的对象、政治与学术、求同与求异、继承与创新等重要史学理论问题。
  
  •学术史研究•
  
  中国学术发展阶段的重新审视与划分
  
  梅新林俞樟华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中国学术史;学术史分期;传统学术;文化融合
  
  [摘要]关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阶段,从《庄子•天下篇》到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和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再到近代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都有不同的划分。现在应该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由此通观中国学术发展演变之历程,大体可以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中国学术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依次发生了变化,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
  
  原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