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研究期刊 > 史学月刊 >

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部分文章摘要

时间:2009-09-26 19:58来源:史学月刊网 作者:史学月刊编辑部 点击:

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 【编者按】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现象上看,无疑每时每刻都是在流动着、变化着的,但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样态来看,在漫长的历史

 


  
  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
  
  【编者按】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现象上看,无疑每时每刻都是在流动着、变化着的,但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样态来看,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族群在没有遇到外界重大压力的情况下,通常能够保持着自己长期稳定的特有面貌,即使有变化也是极其缓慢的。然而,在民族交往与相互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历史逐渐由点到面地发展为邦国的历史、国际性的历史和全球化的历史的特定时期内,民族和国家间相互影响而以较快的速度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样态的社会转型便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近代世界人类的历史就处于这样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近代中国在逐渐走进国际社会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样态影响着国际社会,国际社会所流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样态及其价值观念也在改变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中国在中外社会生活的撞击声中交融开新,新生的社会力量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量到质地以新的历史矛盾运动方式和越来越强大的历史推动力促使社会转型,其转型是以新的社会力量所发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为阶段性标志的。由新生的社会力量所发动的五四运动,就是促使近代中国历史完成自身转型过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现代社会所释放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和深远的。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本刊约请有关专家就五四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以期推动学界对五四的进一步研究和对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当然,五四不仅是属于20世纪的,它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超出了20世纪是无疑的;同样,20世纪的中国也不仅是属于20世纪的,它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具有特别转折意义的链条,它连接了中国古远的历史和遥远的未来。探讨这个刚刚逝去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历史时代进而认识我们今天的时代,这是我们连续举办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的初衷。本期笔谈既作为本刊举办的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系列之五,也是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而特意刊发的,让我们重新回顾与思考那个时代的那段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历史。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近三十多年来,我写过讨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涉及这两个运动的书与文章不少。都是充分肯定这两个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很少讨论这两个运动的一些消极的方面。而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关于这两个运动的消极面谈论的很多,甚至有的基本否定这两个运动的正面意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海内外不少学术单位将举办研讨会,围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的问题,肯定又要有一番讨论。借此机会,我想谈一谈以前不曾谈过,或不曾详细谈过的一些想法。
  
  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他创刊《青年杂志》,担任作为新文化阵营核心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发掘包括胡适、周氏兄弟、钱玄同等在内的一批《新青年》作者和北大文科教授,是新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新青年》上展开青年人生观探讨,高举反对孔教、“文学革命”大旗,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制造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将这一运动一波又一波地推向高潮,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推动者。
  
  五四:建构民族主义与凸显社会转型
  
  王续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在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演进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呈现出若干“节点”,所谓节点,即历史发展过程中展现阶段性或大变动的关键时段。这些节点有以经济为主的,如洋务时期;有以政治为主的,如辛亥时期;也有以政治与文化为主的,如戊戌维新时期;还有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主的,五四时期即是之一。诚如先师彭明先生所言:“回顾五四前后思想、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说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是并不为过的。”〖HT5”〗(彭明:《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HT〗中国社会转型,五四是一个特殊的阶段;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五四同样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尽管现代化理论早已不再流行,但正如科恩曾经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研究及民族主义研究中,把传统与现代假定为两个连续的相互排斥的时代的做法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审视五四时期对民族主义的建构,无疑会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受笔谈的形式所限,在此只对这一话题的部分内容作只言片语的阐述,全面详论是另文的任务。
  
  五四与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建构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近代文明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势冲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推动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变革,催发着中国现代新文化的生成。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建构,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化,确定了全面效仿西方以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方向;二是摧毁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体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确定了以民主与科学作为新文化的核心价值准则;三是开辟了以个性主义为基础建立中国现代新文化的途径。
  
  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
  
  何晓明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文化史;学术史
  
  [摘要]30年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由“文化”的定义发端,然后推及文化史的范畴、学科范围、研究对象、方法论特点等方面,以“专史说”和“范式说”较有影响。学界关于中国文化史基本特质、基本规律的探析,主要通过文化通史类著作及通论性文章体现出来。呈现中国文化纷繁鲜活的生命样态,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成就所在。划分区域研究、断代研究或专题研究,是这方面探索的几种主要形式。中国文化史研究经历了辛苦探索之路,其间尤具活力的是“社会文化史”研究、“民间文化史”研究的潜沉推进。最大缺憾是少见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专家之作。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深化,除了博采异国之长,更应该注重从丰厚的中国传统史学中去吸取理论营养。
  
  改革开放以来的西方思想史研究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关键词]改革开放;西方思想史;研究范式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在一批学人的共同努力下,西方思想史研究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从以前少数人默默无闻的耕作,到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无论在理论方法方面,还是在内容和研究范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更令人欣喜地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进了学术的进步,而且更新和重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因此,思想史研究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今后西方思想史研究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专题研究•
  
  说“真吏”
  
  ——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黎虎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关键词]真吏;非真吏;长吏;小吏;吴简
  
  [摘要]从已经发表的长沙走马楼吴简资料看,其所记载的“真吏”的涵义及其身份不明。根据初步考察,“真吏”是相对于非“真吏”而言的。“真吏”为真除实授的官员和吏员,此外非真除实授、冗散无职事的官员和吏员则属于非“真吏”。非“真吏”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冗散无职事者,只有名义上的官称吏名;一类是虽有具体职事,但未真除实授者。“真吏”与非“真吏”的区分,存在于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系统至军事系统、从高级官员至下层小吏等范围内。“真吏”与“真官”的涵义基本相同,但“真吏”的范畴大于“真官”。对“真吏”其他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考古资料的发掘和面世。
  
  唐后期刑部尚书职权衰落探因
  
  王建峰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唐代;刑部尚书;职权
  
  [摘要]唐代后期刑部尚书职权衰落大致可以归因于如下几个方面:无论是作为宰相官职迁转时的序位之官,还是被委以财政使职,均无法亲理本部事务;与地方节度使互相迁转,成为节度使官职迁转中的闲散之位;调动频繁,任期短暂,不能对刑部工作有实质性的推进;宦官专权时,刑部尚书由其操控,行使职权时受其干预。诸种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唐代后期刑部尚书实际职权的下降。
  
  居阁期间的高拱与河南地方政治*
  
  牛建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明代;高拱;隆庆改革;内阁;河南地方政治
  
  [摘要]从明隆庆四年二月初到六年六月中旬止,掌握内阁实际权力的高拱在这为期不长的二年半的时间内开展了涉及吏治整顿、边疆建设、地方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广泛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拱生于河南,这种天然的乡谊关系决定了他和河南地方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居阁期间,他对河南地方政治给予了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具体体现在新郑城墙的改筑、郭店驿站的添设、民兵操备的撤除、新郑归属的调整、宗藩禄米的筹措、族众奴仆的约束、地方治安的强化和抚按职事的支持等八个方面。借此不仅可以深化对高拱隆庆改革和其个人品格的认识,还可窥知当时国家和地方政权之间互动的实态。
  
  直隶总督袁世凯筹集北洋军费途径分析
  
  王逸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26006)
  
  [关键词]袁世凯;北洋新军;军费来源
  
  [摘要]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之后,编练北洋新军的军费主要有以下来源:各省与海关摊派协拨占很大比重;压缩旧式军队军费供给新军需要;利用经营新式路矿企业的利润筹集军费;增加苛捐杂税以扩大军费来源;发行地方公债以筹集军费。
  
  “丁未政潮”之际的郑孝胥
  
  李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91)
  
  [关键词]郑孝胥;岑春煊;端方;丁未政潮
  
  [摘要]郑孝胥在丁未政潮中并不是主要人物,但因为与主要人物岑春煊、端方等人的密切关系,与政潮也不免发生牵连,他既为岑春煊居间设计,旋又入幕依附端方,依违莫定,惟希望“好风凭借力”,一抒“政治怀抱”,但在复杂微妙的政局变化中并未能遂愿。
  
  张振勋与芦汉铁路的筹建
  
  魏明枢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5)
  
  [关键词]张振勋;芦汉铁路;侨资;晚清
  
  [摘要]甲午战争后,“侨资”被清廷认定为芦汉铁路建设的重要资金。盛宣怀与张之洞、王文韶等人共谋,将张振勋从南洋调回国内,共同参与铁路的筹建,张振勋侨领和富商的身份成为他们应付清廷及对付竞争对手的有效手段。张振勋主张以包揽广东境内的铁路修筑权以吸引富有的粤侨商人的投资。在实践中,张振勋被任命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通商银行的第一总董,成为一面引进“侨资”的旗帜,并完成了在南洋的招商任务。张振勋介入芦汉铁路建设,成为晚清时期引进侨资的先声,对此后侨资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及晚清华侨政策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社会史研究•
  
  论儒家祭祀观念的内向化
  
  曹建墩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开封475001)
  
  [关键词]祭祀;心;情;内向超越
  
  [摘要]东周时期,儒家内向探求祭祀的价值之源,认为祭祀是人心自然的欲求,并以人心与内在之情作为祭祀的合理依据。这一内求一系的学者,主张祭祀“内尽于己”,实践“仁”、“孝”,从而成就主体之德性。由于天与人心存在紧密的联系与贯通,这一尽心成德的思想其实也蕴含着祭祀主体上达天命的自觉与内向超越意识。
  
  阎锡山“绥西屯垦”探略
  
  李茂盛刘亚丽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阎锡山;绥西;屯垦
  
  [摘要]屯垦,自产生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普遍选择的一种边疆统治模式。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被有远见的统治者所重视。为此,有关屯垦的研究历来较为活跃。绥西屯垦这一历史事件固有其原因与价值,而其引发的社会影响,则揭示和警示世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立足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司马迁对太史令职责的理解与《史记》写作
  
  田瑞文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成一家之言;太史;太史令;作;述
  
  [摘要]太史令在西汉时期社会地位低下,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历法;而太史在西周时期则享有尊崇的地位。司马迁父子因为祖上曾是周之太史,因此他们认为西汉的太史令也理应享有太史在周室时的尊崇地位。他们出于对祖先尊崇社会地位的追慕,从而希望通过论载天下“史文”来达到比肩先祖的目的,这正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信心所在。但是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限制了司马迁对历史经验的解读和表达,因此,“亦欲……成一家之言”实际上是司马迁欲比附先祖周之太史的期望与西汉太史公地位卑下之间不对称关系的一种妥协表达。由于司马迁的写史思想和自武帝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有所出入,因此,在赵宋之前,“成一家之言”的初衷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
  
  论陈寅恪先生“新方法”、“新材料”之史学“试验”
  
  ——陈寅恪先生《书信集•致刘铭恕》解析
  
  姜伯勤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陈寅恪;以诗证史;现代史学史;史学方法论
  
  [摘要]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
  
  原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