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在线讲座 >

中原两汉出土墓葬分类研究

时间:2009-08-25 11:29来源:河南省博物院 作者:李宏 点击:

汉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确立后第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朝代。它历时4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仅目前发现的汉墓就有数万座,其中有大量的随葬器物出土,品类繁多,表现

 

     汉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确立后第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朝代。它历时4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仅目前发现的汉墓就有数万座,其中有大量的随葬器物出土,品类繁多,表现内容广泛,可谓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汉代墓葬文化如此丰富,与其丧葬制度的演变关系巨大。汉提倡以孝治国,丧葬礼仪的实施是彰扬生者孝心的主要方式,儒家厚葬久丧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富人大起冢墓,贫民倾其家财,朝野之间,争相效仿,汉代墓葬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都远远超过前代。
  
  中原是汉代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区域,洛阳是东汉帝都,南阳是皇室故里。在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中,许多见证史实的重要发现出自这片土地。汉魏洛阳城的考察发掘,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巩义铁生沟、温县招贤村等著名治铁遗址的发现,汉函谷关仓储和黄河古栈道漕运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汉代社会繁兴的物质基础有了感性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遍布中原大量汉墓群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清晰地发现汉代不同类型墓制的兴起、传播和演变的轨迹,而且可深入了解作为留存至今的汉代遗址和墓葬,曾经对当时社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怎样的作用。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汉代墓葬形制同时也继承了先秦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土坑竖穴椁室墓。讲究棺椁和礼器的配置与等级,墓内纳有珍宝、食粮、器皿等,品类繁多,一应俱全,而且实用器与明器并重,多制作精良、且资用丰厚。这完全是基于亡灵世界是人间的延续,是一种敬神明鬼的迷信。在中原的陕县秦汉墓、泌阳秦汉墓,都是秦汉墓制相传承的例子。然而,随着砖墓的出现,以空心砖和小砖作为造墓建材构筑墓室棺椁的情况,也开始有椁板一侧开启门扉,或在顶部加梁架结构,新兴的土坑横穴墓开始的中原出现,并开始向四周播散。就可见西汉早期到晚期,中小型汉墓从地下土洞墓到横穴墓,乃到中轴对称的多室墓的一系列演变过程。西汉中期至东汉,庄园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自我和私有财产更加关注,社会上大批贵族、富贾、官宦、豪强地主,将自己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留恋,对财富的占有欲,都寄予对死者环境的设置上,由此,在仿地面建筑的墓室中,骤然增加大量象征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随葬器物。墓葬形制更为成熟和统一,中轴对称的多室墓形式开始相对固定,墓顶构造从西汉的屋殿式和拱顶变而为券顶和穹窿顶,一个象征着“天圆地方”,连结天地四方,充满灵异的阴阳合一,人鬼并存的亡者理想世界构成。这种墓制的发生和演变都率先在汉帝国行政中心区域河南兴起并向四周辐射。
  
  河南各地出土的众多汉墓,本文按其墓室材质、装饰形式、构建形制和地域风格,以考古发掘现状,分为五类。其中关于墓主身份地位与墓葬形式的对应关系,墓中随葬器物的演变诸问题,不可能在此五类中精确涵盖。中原汉代墓葬考古数据所显示一个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大一统文化形成和贯穿形态。以及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一、永城西汉梁王大型崖墓群
  
  永城芒砀山位于河南东部平原上,在方园20多公里的保安山、僖山、夫子山等多个山头上,已发现8处12座西汉梁国各代诸侯王及其王室成员的陵墓。西汉初年,汉文帝为削减异姓诸侯王国势力,采用贾谊之策,以亲制疏,将次子刘武,即景帝胞弟,其母窦太后之少子,从淮阳王徙至与吴楚异姓诸侯对峙之梁国,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死后谥为梁孝王。在汉景帝前元三年的七国之乱时,梁王坚守睢阳城,便七国乱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为汉王室赢得了胜利。梁国居天下膏腴之地,加这太后宠爱与王朝的赏赐不可胜道,正如汉书所记:“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拟于天子。----多作兵弩弓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政治军事经济的强盛,使得梁孝王成为汉王朝最显赫的诸侯。公元前144年,梁孝王亡葬于芒砀山,其后代各王也葬于此。自梁孝王到西汉末年梁国灭,共历八代9王,而经考古调查的永城西汉梁王陵是8处14座。多处王陵依山凿墓,结构复杂。分单墓道、双墓道多室崖洞墓、和单墓道竖穴石室墓两种,另有陵园、寝园、陪葬墓等。
  
  芒砀山梁王墓群分多数为“斩山作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崖墓,梁孝王及王后墓是其中时代最早的。这种王室的大型崖墓据记载自文帝始,而如今文帝的霸陵未发掘,已知的考古资料中,永城梁王墓和出于江苏徐州楚王墓是一改以往流行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而新出现的横穴仿地面宫殿的石室墓。这种大型墓穴的开掘,是基于汉代铁工具普遍使用的前提下,组织大量劳工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位于保安的梁孝王王后墓,即将保安山北峰打通形成东西两个墓道,长达210米的大型崖洞墓,墓内面积达16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凿制精细,东西2墓道,贯穿之中的3甬道,前庭、前室与后室,34个侧室和回廊,犹如一座地下宫殿。墓内几千块塞石上,多刻划塞石尺度、干支记时、工匠姓名、宫室方位等,具有珍贵的文字和史料价值
  
  在梁王陵墓群中,有七个墓中都发现有玉衣残片。梁孝王东北的僖山墓,是一座凿山竖穴石室墓,墓内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从屡遭劫难的墓室中出土一千多片玉衣残片,经修复的金缕玉衣,是我国继满城汉墓之后,第二次出土的较完整的金缕玉衣。这套属于西汉皇族一代梁王的殓服。2008个玉片用金丝联缀而成,长1.8米,按人体部位分别制成头罩、脸盖、上衣、袖、手套、裤和脚套等,随玉衣出土的还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注1)的填充九窍的玉件。即玉九窍塞、玉含、握玉等
  
  柿园1号汉墓,东南距梁孝王墓150米,其主室顶部壁画为四神祥瑞图,壁画主体为一骄首飞动的苍龙,四周携朱雀、白虎与似鱼的水生物,应为玄武。其巨幅画面,色彩瑰丽,构图严谨而富于装饰性,特别是流动而具有旋律感的线条,表现出汉代壁画高超的艺术境界。
  
  西汉陵寝制度,源于先秦之墓上建筑。宗庙与陵墓之寝则已故的先祖和墓主灵魂的饮食起居之所,通过对梁王墓地面陵园建筑基址的考察,西汉初期的墓侧立寝,陵旁立庙,宗庙与陵墓结合以祭先祖制度,在这里找到了很好的实物印证。
  
  在梁孝王陵墓东侧偏北,长方形的寝园北部一夯土台基,就为其寝园主体建筑寝殿。台基四周排列整齐的柱础,应为环绕的回廊。大门内侧一长方形土台为门屏,殿后有成排的房屋,符合诸侯王一级建筑礼制。(注2)
  
  二、两汉洛阳壁画墓
  
  洛阳,是西汉初年的都城和文景武昭宣诸帝及新莽时期的陪都,居全国五大名邑之首,东汉都洛阳196年,汉魏洛阳城至今还留有周长约14公里绵亘的城垣,。考古发现的故城城门遗址达10座。汉洛阳城主要建筑宫城分南北二宫,城内纵横24条街,官署里宅星罗棋布。
  
  宫室殿宇的装饰墙画,早在商周时已经存在。春秋晚期有屈原面对楚宗庙壁画而有《天问》之作,汉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海神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之描述。地下墓穴既然是地上建筑的仿制,壁画同样被施于陵寝墓室之中。洛阳一带发现的两汉壁画墓,近十余座,年代跨度大而表现技法和内容丰富多样。按时代顺序西汉壁画墓有卜千秋墓、洛阳浅井头西汉墓、八里台墓、烧沟61号墓、新莽时期金谷园墓、偃师新村墓、东汉壁画墓有洛阳唐宫路东汉墓、东郊机车厂东汉墓、偃师杏园墓、新安铁塔山墓以及洛阳朱村东汉—曹魏墓等。(注3)
  
  两汉洛阳壁画墓形制属于横穴式砖室墓,随着朝代更替形制逐步扩大和复杂化,壁画题材以天象祥瑞、驱邪升仙、现世生活、历史故事为主。
  
  1976年出土的卜千秋墓,因墓室内出土铜印阴刻篆书“卜千秋印”而得名。时代为西汉昭帝和宣帝间,墓室分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主室由空心砖砌筑而成。在墓门内上额、顶脊、后壁山墙正中等处皆绘有壁画,壁画是先在砖上涂一层白粉,然后着墨上彩而成。绘有仙人王子乔、女娲、仙翁、仙女、伏羲、方相氏的形象,以及彩云、月亮、太阳、双龙、枭羊、朱雀、白虎、黄蛇、蟾蜍、兔子和等。(注4)绘制精工,色彩鲜明。墓主人乘凤升仙图,流云翻飞穿插其中,线条洒脱,粗细富有变化,画面宕荡而生气盎然。
  
  与之同时代的傩仪图壁画墓,墓门内上额有"伏魔(旱魃)降吉祥"画面;绘画艳丽,笔触练达,人物传神,布局紧凑,是两千年前绘画艺术的珍品。
  
  西汉晚期的八里台壁画墓,是洛阳最早发现的壁画墓,其中的“上林虎圈斗兽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新莽时期的金谷园和偃师辛村墓,不仅墓室构造更仿地面建筑,其画面内容更多了天人感应的谶纬色彩。
  
  洛阳东汉的壁画墓,在壁画绘制上工艺水平各不相同,而且反映墓主追逐世间功名利禄的现实生活图景份量加大,表现出东汉地方豪强与庄园主对财富和权势的注重。在洛阳相近的荥阳苌村、密县打虎亭二号墓和后士郭二墓,是东汉晚期大型壁画墓的代表。
  
  洛阳两汉壁画墓,在中国传统美术史上影响深远,这些埋藏地下二千多年的珍品,再现了中国美术讲究构图对称、以传神的线条和强烈对比的浓重色彩塑造艺术形象的传统艺术魅力。
  
  三、两汉中原中小型土洞、砖构墓的形制与群体分布
  
  河南出土的两汉中小型墓群,均具有时代跨度大,形式变化规律性强,分布相对集中,区域风格明显的特征。是研究汉墓形制变化规律的考古学标尺。许多新兴的墓制,都是率先在中原区域内兴起和发展,再向周边地区蔓延。在中国墓葬制度演变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洛阳烧沟汉墓群、新乡五陵村汉墓群、三门峡汉墓、洛阳东汉刑徒墓群、济源泗涧沟、桐花沟,陕县刘家渠、禹县逍遥岭、白沙,泌阳板桥、焦作等地、大量的汉墓群体,显示皇室以外的达官富豪、地主及平民墓葬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些墓地分布集中、数量多、延续时间长,战国、秦、西汉到东汉一脉相承,如陕县后川、刘家渠墓群、三门峡火电厂墓群、济源桐花沟墓群、新乡五陵墓群、禹县逍遥岭、白沙,泌阳板桥、鹤壁后营墓群等,从秦以前的竖穴土坑墓,到西汉初年的竖穴土洞墓,带墓道的土洞墓,至西汉晚期的单室和多室的砖室墓,东汉时期带穹庐顶的中轴对称多室砖墓,墓葬形制的一个墓地中都有清晰的演变轨迹。在这些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中,陶器从实用器和仿铜的陶礼器转向象征现实生活类别繁杂的陶制明器。诸如井、磨、楼阁、仓房、猪圈、田畴等模型。更有兵马、仆侍、农人、伎乐,以及各类禽畜动物,到东汉时,明器几乎全部替代了实用器。
  
  河南是出土陶制建筑明器最多的省份。所出建筑明器,可以说是集南北建筑之大成,宅院、仓楼、水榭、戏楼等形制多种多样,不胜枚举。焦作汉墓中所出的七层连阁式陶仓楼,高近两米。,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七层的主楼与四层的附楼中以阁道联结,实有《阿房宫赋》“复道凌空,不霁何虹”的感觉。我们终于将古代文献中优美的辞语与出土的汉代实物得以对照,深深地理解了中国建筑艺术魅力。多枝灯为汉代的照明用具,河南汉墓出土的陶制百花灯出现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汉墓中。按灯盏数量有五、七、九、十二和十三枝灯。
  
  济源桐花沟所出的彩绘神兽多枝灯,由喇叭形灯座、盘、柱、灯盏、装饰件多部分组成,灯座上塑起伏的山峦、奔跑的虎、猎狗、羊、猴、兔和人物,座上平底灯盘上向八方伸出四曲枝灯和四龙形枝灯,龙背各骑一黑色发髻的羽人,灯盘中龟座灯柱上,又向八个方向引伸出曲枝灯,各个灯盏上都有花叶状饰,枝上均坐踏有羽人,柱顶朱雀展翅形盘状灯盏,灯通体绘彩,向各方伸出的十三座花蔓形烛台。(注5)整个灯共二十九枝灯饰构件簇拥组合,飞龙仙人、博山异兽腾挪上下,一个华灯高照,笙歌沸腾,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冥世场景如在眼前。
  
  洛阳烧沟汉墓,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烧沟有计划地发掘了225座汉墓,时代为六期(西汉三期、东汉三期),墓葬形制分了“五型十式”,从此,为全国范围内汉墓断代分期提供了科学的参照体系。(注6)
  
  东汉洛阳的刑徒墓地,所葬入的是汉代社会身份地位最为低下的刑徒。死者生前都是被官府判罪后服苦役备受折磨而亡。在长宽仅200多米的墓地中,埋入刑徒墓522座。在草率挖就的土坑墓中,绝大多数无随葬品,仅有刻划铭记的墓砖。简单记载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县名狱所等。(注7)
  
  四、郑、洛、宛三地汉代画像砖墓
  
  河南是汉代画像砖出土最多的地区,画像砖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砖椁墓。随着西汉制砖技术的发展,带为了画像砖墓的繁兴。出于汉代墓室结构越来越接近地面住宅,汉砖构件的形式也愈加多样化。除长方形壁砖外,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有券顶的子母砖、楔形砖,还有门楣砖、门柱砖、三角形顶砖等异形砖。画像砖则是在空心砖表面上通过印模制出不同的画像。表现技法有平底浅浮雕、高浮雕、阴线、阳线、阴阳线并用。画像内容包括了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河南的画像砖墓多见于郑州及周边、洛阳和南阳。三地风格不同。(注8)
  
  洛阳的西汉的画像砖多是阴线刻,或是用印模依次在泥坯上排列压印出来,前者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晚期则浅浮雕与阳线相结合,图案繁密朴拙。所用技法则是浅浮雕、高浮雕、阴线与阳线相交兼施,题材灵活多变。线条流转飞动。
  
  郑州一带的画像砖,西汉时采用多个相独立的小印模压出凹雕效果组合成连续单位的画面,细部有简洁的阳线,装饰性强。东汉时则如平面的浅浮雕,多个带边框的印模压出的画像铺满砖面。内容较前期丰富,建筑、官吏、车骑、田猎、乐舞、故事、神话、祥瑞、升仙等,并伴有常见的柿蒂、勾云等装饰图案。线条刚劲。形象夸张。
  
  而南阳新野画像砖则以简洁刚健的线条塑造形象,粗放遒劲中不失细腻。古朴丰满的意境,夸张奔放的运动节奏,壮阔深远的场面,都给后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南阳新野县出土的杂技戏车、泗水捞鼎、胡汉战争画像砖,使人不仅为其高超的构图、精心的安排、细节的处理所折服。
  
  五、豫西南南阳、豫东商丘汉代画像石刻墓
  
  汉代画像石刻是墓室和石祠享堂的墙壁雕刻艺术,源于汉代地上建筑的墙面装饰壁画。有关画像石刻的研究早在本世纪30年代已经开始被学者关注,开始进行系统调查、发掘、研究也只是在近五十多年。全国发现的画像石墓有百多座,收集保存的画像石刻上万块。相对集中的区域为豫西南、山东、苏鲁豫皖交界、陕北、四川。
  
  河南的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处,作为西汉五大名邑之一和东汉皇室故里。冶铁和手工业的繁荣,为画像石刻艺术的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南阳的画像石墓目前已知最早的是西汉中期的南阳赵寨一、二号墓和唐河湖阳画像石墓。开了带有明显地域风格的回廊式墓室的先河。新莽时期的“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有着强烈的仿地面建筑的倾向,周阁重门,各门柱上分别刻“大门”“中大门”“车库”“藏阁”等题记,这些标明了画像石墓各部位的名称、方位与用途。这是近年来汉代考古发掘中有纪年且时代最早的画像石墓,为南阳乃至全国的画像石墓和石刻画像的断代建立了标准。(注9)南阳画像石墓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前达到鼎盛期。墓室结构复杂多变,墓内画像内容丰富。东汉晚期,画像石墓走向衰落。
  
  南阳的汉代画像石刻划艺术,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价值,它囊括了天文、乐舞百戏、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驱邪升仙、建筑艺术等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雕刻技法多凿底的浅浮雕,也有少量阴线刻。艺术表现风格沉雄博大,充满活力,线条飞动,造型夸张,表现了汉代人昂扬向上的少年意气。
  
  河南另一个画像石墓相对集中的区域是豫东处于苏鲁皖交界的商丘,受西汉初年江苏、河南诸侯王石室崖墓的影响,画像石的起源相对较早。画像内容为珍禽异兽、祥瑞辟邪为主。主题鲜明,注重细节与装饰,雕刻技艺娴熟。(注10)
  
  结语:
  
  中原两汉墓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的载体;是汉代珍贵文物的地下博物馆。通过对那些不同类型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考查分析,不仅使我们了解河南作为汉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在华夏文明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而且对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科技、习俗、宗教、对外交流等重大问题,找到极具价值的实物例证。而这一切,就是我们探索中国古代墓葬的文化传承及意义之所在。
  
  注:
  
  1、《葛洪•抱朴子》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墓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96年。
  
  4、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4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济源市桐花沟十号汉墓》,《考古》2000年2期。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4期。
  
  8、周到、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9、南阳地区文物队:《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汉画像墓》,《考古学报》1980年2期。
  
  10、阎根齐:《商丘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
  
  文件来源:河南省博物院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