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之窗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博之窗 > 考古发现 >

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新发现

时间:2017-10-21 23:48来源:未知 作者:123点击: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经过6个多月的前期清理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又有新发现。发掘人员在探方西南角距地表6米多深的位置清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经过6个多月的前期清理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又有新发现。发掘人员在探方西南角距地表6米多深的位置清理出四辆距今2400多年的马车。由于郑国实行拆车葬的习俗,马车清理过后,工作人员开始清理埋藏于马车下及周边的马骨。现场工作人员用手铲轻轻地剥离覆盖上部的填土,再以竹签、手刷等工具剔除马骨上多余的覆土,将马骨呈现出来。

1.jpg

工作人员在细致清理马骨

为便于发掘记录和后期整理,郑国三号车马坑出土的马骨采取从东往西编排、从北往南编号的规则对应贴放标签。截至发稿时,出土的马骨从东往西编为5排,已确认并编号马骨的个体数量有69匹,加上西北角正在清理以及埋葬时由于摆放叠压、错乱等原因未编号的马匹,随葬马的个体数量超过80匹。目前,仅剩1号、2号车辆周围有待进一步清理。根据已暴露出的马骨摆放特征和分布情况来看,初步推算三号车马坑的陪葬马匹个体数量大概在90〜100具左右。

2.jpg

郑国三号车马坑出土车马工作现场照

3.jpg

郑国三号车马坑出土马骨近景照

4.png

东南角摆放的马骨

从现场出土情况来看,郑国三号车马坑的陪葬马骨具有以下特征:

1.总体摆放整齐有序,局部错乱或有叠压;

2.陪葬马骨摆放具有北疏南密的特点,靠近东壁、南壁陪葬马匹的马肢骨斜上靠探方壁;

3.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一般头西尾东,仅编号MA012的朝向相反;

4.陪葬马骨身上一般不见相伴的马器具,仅编号MA046马头骨前见有马衔之类马具,整体来看应当是拆掉马具后下葬的;

5.三号车马坑陪葬车少马多的特征刚好与东侧“中”字型郑公大墓墓道内发现的以陪葬车为主的情况相反,据此说明三号坑是在墓主人下葬后由于墓道内陪葬车摆放不下,于西侧开挖陪葬坑,另行下葬过多的车和马匹。观察三号车马坑的探方四壁可知,东、西、北三面坑壁开挖较为规整,唯南壁曲直不一,未加以细致修整,似乎是后来为下葬所需扩挖而成。

结合归纳的前两点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下葬过程是从北向南摆放马匹的,这样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是先前摆放的北侧相对稀疏,往后摆放的南侧变密,局部便出现叠压情况;另一方面当发现最终摆放不下时需要对南侧壁进行外扩方能成行,而东、南两侧的马匹是最后顺着坑壁下放的,自然而然呈现马蹄或四肢斜靠上的姿势。探方东南角清理出的上下4对对称分布的脚窝也是对整个下葬过程的有力佐证。

据《尔雅·释宫》记载:“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奥,在古人看来是尊者、长者之位,又与祭祀有关。古人事死如事生,三号车马坑的陪葬车主要措置于西南角是否与此信仰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5.jpg

 三号车马坑首尾反向摆放的MA012

6.jpg

三号车马坑MA046头侧的铜马衔

7.jpg

郑公大墓墓道内主要陪葬车

马骨清理的同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侯彦峰副研究员为首的动物考古四人工作组进入发掘现场,旨在尽可能全面地采集考古信息。在听取工地负责人马俊才研究员的有关介绍后,动物考古工作组人员为车马坑的发掘清理注意事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将对出土的马骨进行年龄、性别的鉴定,病理观察以及毛色鉴定、DNA分析等研究,同时,发掘过程中,对马骨面部、盆腔内的土样均进行科学提取保存,以备未来拓展深入研究的需求。动物考古的提前介入,势将丰富车马坑的内涵解读,为深入研究车马坑文化提供更加细化的考古信息。

8.jpg

马俊才研究员介绍有关马骨清理情况

9.jpg

 工作人员采集马骨土样

为方便下一步发掘陪葬车辆周围的马骨,同时也为使1号车已清理的因挤压内陷的西侧、北侧车舆边栏显现出来,现场技师选取合适的位置,然后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再用塑胶板做支撑进行清理。清理过后,车軨遗痕及青铜构件清晰可见。

10.jpg

1号车车軨遗痕与青铜构件

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出土的马骨数量是目前郑韩故城历年考古中发现最多的,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三号车马坑的持续发掘工作和不断取得的新发现与重要成绩对于探讨郑国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123)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