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学术文章 >

初探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时间:2009-09-26 14:24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作者:钟山艳 点击:

[摘要]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木结构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世界建 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关键词]古建筑

 

   
    
  [摘要]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木结构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世界建
  
  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斗拱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建筑体系,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木结构的建筑有着强烈的个性,并代表了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建筑特点。
  
  1木构架建筑发展的历史原因
  
  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的原因如下:
  
  1.1从古代文化发源地来讲
  
  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为古代文化起源,盛产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还有取材与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较简易的优点,适合广泛使用。
  
  1.2从建筑技术上来讲
  
  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尽管中国式的木框架结构为主的混合结构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木材料本身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易燃易腐蚀,同时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这也说明了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木结构的缺点,但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结构建筑优越的多了。
  
  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也就是说,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使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考虑去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石头的庞然大物。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经过详加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和确认下来的一种建筑形式。
  
  2木构架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2.1穿斗式
  
  又称立贴式,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用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的形式,用材少,便于施工,又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2.2叠梁式
  
  即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叠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叠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更为灵活多样。
  
  2.3井干式
  
  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柱、粱、枋、檩、斗拱等组成,其中斗拱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见图1)。


 


  
  图1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和外檐斗拱两类。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斗拱”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而且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其中我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多样,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屋身和屋顶的连接过渡自然又有木结构的特征。
  
  尽管古人创造的木结构的建筑物没有留下太多的技术方面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日传身教”。尽管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营造则例”,但是里面都是通用的建造方法。这是人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要做到了解详尽、“古为今用”。由于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木结构建筑的有着它独特之处,在世界建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作者简介:钟山艳,1976年生,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职称为讲师,苏州大学艺术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潘古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李方方.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摘自文章:工程技术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