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南岸,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南有洛河、伊河,北有邙山和黄河,史称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历史上曾有东周、东汉、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两岸而“居天下之中”。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远在7000年以前,洛阳地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4000多年前夏朝活动的中心就在伊、洛河两岸。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历史上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风盛兴。著名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写出了《汉书》,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时的文学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晋代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都在洛阳。左恩在这里写的《三都赋》因富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纸价上涨,从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美谈。
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文物古迹。已发现原始社会文化遗址数千处。而古陵墓、古建筑、古石刻、古文物遗存更是遍布洛阳境内,国内外史学界称洛阳是一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历史博物馆”。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化单位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
洛阳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市中心有周王城遗址、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隋唐城址、含嘉仓;东部白马寺、汉魏故城、杜甫墓、夏代文化遗址、商代博物馆,南部龙门石窟、关林、白居易墓、程颢颐故里和陵墓、范仲淹墓、姚崇墓、邵雍墓、文颜博墓、灵山寺、风穴寺;西部有仰韶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函谷关、千唐志墓;北部有古墓博物馆、上清宫、吕祖庙。王铎故居、汉光武陵、负图寺、邛山汉晋等帝王陵。其中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共计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余尊,题记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古代艺术大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它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洛阳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它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寺院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经有了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是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佛寺,因此被尊为东土释源。